第四十一期:纪要||神机妙算——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3861次 发布时间:2020-11-06


赵丰馆长首先感谢贵州省博物馆的邀请。赵馆长说,他上次到贵阳已经是三十余年前,那时到云南参加唐史研究的暑期班,路过贵阳去游览了黄果树大瀑布,贵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非常高兴再次来到贵州,时间比较匆忙,很高兴通过博物馆来看贵州。今天的讲座是命题作文,主要讲织机。织机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课程,过去主要在校园里讲授,织机的内容平常讲得比较少。讲织机更多的是关于工程技术类的问题,其本人也是学工学的,从学士到博士拿的学位都是工学的学位,后来做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织机的。织机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在中国科技史上也有较高的地位。

今天就以织机为内容给大家做报告,题目是《神机妙算——中国传统织机的分类和演进》。“神机妙算”这个题目和今天讲的织机的“机”很大关系。认识“机”字已经很久了,知道它是织机,知道它有机关、机巧、机灵、机动等很多词,但是没有深入思考。英国专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者李约瑟说: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机不只是指织机,而且指机智以及智慧。“机”指织机可以通过“机”字的造字看出,“机”的繁体字“機”一边是“木”字旁,一边是“幾”字。“木”字旁表明织机一般是由木头做成,这一点是大家非常认同的。“幾”字上半部分有两个像丝一样的东西,就像织机上挂着的丝线,下半部分就像机架侧面的造型,从这个字可以看见一台织机模型。下面这是一台汉代出土的釉陶织机模型,这个模型从侧面看就像“幾”字的下半部分。所以可以毫无疑问的肯定,“机”最初指的是织布机,织丝绸的织机,后来延伸到一般的机械、机关、机器等机械类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机,所有复杂的装置都可以称为机。另外,中国古人还把它提升到不光是具体的、物质的机,还是形象的、抽象的机。常说的机智、机敏、机巧等都可以称为机,“机”字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的象征和表达。

图片1.png 

汉代出土的一台釉陶织机模型

一、神机妙算大展:世界织机与纺织艺术

本次讲座的织机内容从一个展览——神机妙算大展讲起,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展览。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西湖边,1992年建成开放,2018年和贵州省博物馆有过苗族服饰展览方面的交流。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一个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饰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新、并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性常设机构,以研究为基础推动丝绸历史、科技保护、传统工艺和当代时尚四大板块,对接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服务文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有比较强大的科技保护技术,有纺织品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所有全国出土的纺织品,一般的传世品都有修复,如在山东省博物馆展出的孔府明代的丝绸服饰中,有一部分就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的;现在正在展出的关于慈禧太后的展览中,有些纺织品也是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的。今天的讲座会涉及较多传统工艺的内容,织机里很多东西都和传统工艺有关,它一方面是非遗的,一方面是基于文物的研究,再把传统工艺进行复原,其实这就是一种科技史的研究。

神机妙算这个展览在2018年春夏之交开展,是丝绸之路系列展览的其中一个。丝绸之路主要讲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和丝绸背后的技术,织机就是丝绸背后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还有丝绸之路的科技保护,丝绸之路上的生活、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等。神机妙算大展的出发点是在丝绸传播的背后也有技术的传播,习总书记在2017年“一带一路”峰会上强调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其中之一,互学互鉴精神的一方面是物质方面,商品需要传播,需要相互交流,另一面是物质背后的技术,如养蚕技术、织造技术等,这是传播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神机妙算大展专门关注了世界的织机和织造技术。神机妙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机”是织机,“算”是什么呢?“算”是织机里的程序。如果织没有图案的织物即平纹的、素织物就只需要一台织机,刚才看到的那台织机就是织素的织机。如果要织图案,就可以把要织的图案转换为织机里像程序一样的信息,贮存在织机里面,这就需要“算”。今天所说的算法、计算机等词语,其实在古代的织机里已经出现这样的概念。神机妙算大展是比较大的织机展览,把世界各地的织机,包括中国很多考古出土的、国外民间传承的织机都进行了展示。此次展览户外还搭建了一个玻璃房展示了当下最先进的织机,下面是神机妙算大展中对织机类型的分类,今天讲座的内容就和下面这张图相关。

图片2.png 神机妙算大展中的织机分类

神机妙算大展引进了很多织机的实物,有一些馆藏织机,但是大量的织机都是为了举办这个展览而专程征集而来的。为展览专程去了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调研和征集。以下是从老挝、柬埔寨、秘鲁、加纳、丹麦等地征集而来的织机。

图片3.png 

从老挝征集的织机

图片4.png 

从秘鲁征集的织机 

图片4.png

        从加纳征集的织机

图片6.png 

从老挝征集的织机

图片7.png 

从柬埔寨征集的织机

图片8.png

       丹麦复原的欧洲早期织机


织机

 

神机妙算大展展出时还邀请了世界各地的织工进行表演示范,解释织机的工作原理。有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织工,这位织工可以利用一台看似普通的腰机来织出非常漂亮织物。那台腰机有一千多根综杆,提花程序已经非常复杂了。有一位来自伊朗的织工,他操作的那种织机现在只能在伊朗见到,这种织机和丝绸之路上公元四至九世纪左右中国出土的一些毛织物、丝绸的织法应该是完全一样的。此外,展览还有来自印度的织工。神机妙算大展还打造了一个非常大型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很多专家进行演讲,基本把世界各地的织机进行了整理。神机妙算大展总共有五十台来自五大洲的织机,是织机展览里最大的展览。此前日本国立大阪民族学博物馆曾做过相关的展览,但展示的基本是他们自己收藏的织机,涵盖的织机范围没有神机妙算大展的范围大。展览开始就邀请了美国的相关专家学者合作策展,展览出了一本《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的图录,今天特别带来这本图录送给贵州省博物馆。

今天的讲座是关于中国织机的主要类型和它的演进,下面分为以下四大类型进行介绍。

二、原始腰机:中国织机的最早类型

原始腰机是中国织机的最早类型。贵州应该有此类型,西南少数民族,云南、海南等地都有这种类型的织机。此类织机出土最早的例子可能在浙江,此前河姆渡遗址就有类似织机出土,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我曾经也复原过几根杆子就可以做起来的织机模型。后来在离河姆渡遗址很近的田螺山进行发掘,发现田螺山遗址里很多东西都可以断为织机相关的部件,如卷布轴、打纬刀、分经杆等。腰机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卷布轴固定在腰上,所以叫腰机。腰机基本上见于东方,在全世界织机的版图里,腰机就是东方的,所谓东方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及东南亚一带,东南亚其实也是慢慢传播下去的。在欧洲没有这种腰机,美洲反而有这样的腰机。所谓原始腰机,是没有机架,没有踏板的。在腰机里也有一种比较复杂的类型,有机架、也有踏板。

 

图片9.png 

良渚织机复原图(赵丰绘制)

后来在良渚遗址发现了非常完整、可靠的织机实物。刚开始发现的是成对的玉饰件,饰件之间距离三十公分,在良渚文化反山墓地里。出土之后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成对的玉饰件之间肯定有一些木头,木头的形状可以根据玉器的形状进行复原,玉器上的孔洞其实就是玉器与木头之间进行固定用的。这个织机最重要的有三部件,经轴、卷轴、开口杆,另外的部件如分经杆、梭子因为比较小所以没有用玉器来做。为什么说它是腰机,其实从卷布轴的形状可以看出。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增加部件的方法进行了还原。春秋战国之后,在南方发现越来越多的这类织机。江西靖安大墓每个女性棺材里都有一套纺织工具,这些纺织工具都比较小,它应该是像模型一样的东西。但是这些纺织工具都比较复杂,一般都有用来整经的工具、梭子等。这些部件,可以形成一些还原。在织布时需要五大运动,即五个过程,一是开口,口开不起来就无法实现经线与纬线的交织,二是引纬,就是投梭,经线拉开了纬线需要穿梭过去,三是打纬,四是送经,五是卷布。所有后来的织机都是围绕这些过程来工作的。这些步骤程序里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口,开口直接决定可织造的成品是什么,开口不同,织出来的可能是平纹、斜纹、缎纹甚至是带图案的不同的织物,经纬线的交织有很多变化,变化基本都发生在开口这一过程,其他投梭、送经、卷布等过程都较简单。

图片10.png 

江西靖安大墓出土织机部件

东周时期 (770 BCE–256 BCE).

江西靖安博物馆藏

这一台是台湾省原住民的织机,是原始的腰机,只不过经线的布置不同。

图片11.png 

台湾省高山族的织机

出土的腰机到汉代还有,特别是在西南及南部地区。广西有些汉墓就有出土木质原始腰机部件。云南石寨山出土有青铜做的织机部件,有卷布轴、提经工具、打纬工具等,此外还出土一件青铜贮贝器描述了完整的纺织场景,可见这些人有的在捻线,有的在提经,有的在投纬,有的在打纬,都在操作一些纺织工序。李家山也出土有一件青铜贮贝器,虽人物不如石寨山纺织场面贮贝器多,但亦可见用原始腰机进行织造的场面。

图片12.png 

云南石寨山出土青铜贮贝器

在新疆也发现了一台原始腰机。当时是用一块毛布卷起来的,毛线较粗,线不是很多,包的布较小,当时的毛织物是比较宽的,所以认为很可能是一件模型,据此对新疆地区早期的原始腰机进行了复原。

今天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原始腰机,特别是海南黎族保留下来的黎锦的织法都是腰机的做法。

三、有架织机:更为广泛的原始织机

有架织机是有机架,没踏板,没有传动机构的一类织机。从全世界看,此类织机的分布更加广泛。

这是一个古埃及陶盘,上面刻画了一个织机的模型。这台织机看起来比较简单,呈长方形,有经轴和卷布轴,还有一个打入地内的木桩,这应该是一个地机。地机是一种平铺在地面上的织机。这个陶盘上刻画的地机有四根木桩进行固定,所以这种地机也称为双轴织机。这个陶盘距今有六千年的历史,上面的图案是所见的最早的织机图像。在埃及不仅发现这种织机的图像,也出土过这种织机的模型,在一个小盒子里有一个织造作坊模型,作坊里有人在整经,有人在干活,它其实也是一个地机。

图片13.png 

古埃及发现的古代织机图像+

这种织机一直到当下,在地中海边上还有人在使用。曾经在以色列专门征集过这样的地机,是织毛织物的,可以织出尺寸很大的织物。

还有一个埃及壁画上见到的一个织机,这是个竖起来的织机,有机架,使得织机可以立起来。从图可见门幅很宽,有时候需要两人才能操作。门幅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在慈禧太后那个展览里展出的一件陀罗尼经被宽近三米,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传统织机里织出来最宽的织物,估计要有三个人同时织,这么大的织机很了不起。

图片14.png 

埃及壁画上的织机

古希腊也有一种织机,在古希腊的陶罐里可以看到相关图像,也出土了很多类似的织机。图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里面有一批重锤,重锤系在经线上吊下来,靠重锤的重力把经线拉直。这种动的织机,后来汉族也有,它的经线不是整在一根杆子上面,它每根经线需要的张力不一样的时候,会采取另外一种方式,但是它织的还是比较简单的,织的是斜纹布,一般需要三根杆子就可以做出来。北欧有很多做纺织品研究的人都进行过还原,这种织机是重锤式织机,在古希腊是非常经典的织机。这种织机基本就在欧洲范围内传播,没有往其他地域传播。

有架织机是不需要再用腰部进行固定的织机。在中国的史料里有《敬姜说织》的记载,还原之后发现敬姜说的织机可能是一个有架无踏板的织机。后来在新疆出土的传丝公主画板上有这种织机相关形象,传丝公主画板上的织机有架,无踏板,故还是把这台织机定为有架织机。传丝公主画板是斯坦因第一次进入丹丹乌里克的时候找到的,后来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图片15.png 

传丝公主画板上的织机

贵州省博物馆也藏有有架织机,这是龙博此前参观贵州省博物馆时拍摄的苗族凳式织带机,它们看上去像一个小马扎和一个凳子,它们有架子,其实也是一种有架织机。它的经轴、经线可以转动,人就在边上进行操作,操作时不用踏板作为动力。这个类型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多,但是也是一个重要的类型。

图片16.png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凳式织带机

图片17.png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交叉式织带机

四、踏板织机:机械传动的平素织机

踏板织机是织机里重要的类别之一,踏板织机有机械的传动。前面两类织机中,腰机的经线用腰来固定,有架织机的经线用架子固定,但是所有织造的动作都需要人的手来完成,特别是开口、送经、送纬、打纬等都需要手。人只有一双手,织造就比较忙,但是人的脚可以动,却并没有利用起来。踏板织机最重要的是把脚利用起来了,开口的动作用脚来完成,这肯定需要通过一套机械的传动系统来实现。利用脚来开口后,手就只完成投纬、打纬这两个动作,织造效率大大提高。提花机很多也是有踏板的,此处指的踏板织机是有踏板没有花本的那些织机。踏板织机最早的图像可以在汉代画像石和实物中看到。踏板织机有很多类别。

第一类是单综单蹑腰机。综是综片,蹑是踏板。它还是一种腰机,但是有踏板。在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上有两台织机,这两台织机粗看较简单,只有几根杆子。后来曾在美国看见一件陶楼,陶楼下部有一台织机模型,这台织机就和画像上的织机很像,应该是同一类织机。对画像上的织机进行复原,从复原图像上看,这个织机是一台腰机,有架,也有踏板,踏板数量是一个,为丁字形踏板。踩下踏板,两边会有绳子提综,织机有像杠杆一样的装置,一边压下去,一边提上来。织机没有固定织布轴的装置,最大可能是固定在腰上。一个踏板只能开一个口,但是织布最少需要两个开口,这台织机上的另一个开口应该是原来就设置好的默认的开口。这一类有一个踏板的腰机,是最简单的踏板织机。

这一类腰机在民间还能看见很多。湖南土家锦很多都是用这种织机来做的。这种织机就是一个杠杆,一片综,一个踏板。有的不是用踏板,而是用一个拉杆,或是一根绳子来控制升降,其作用和踏板是一样的。小布卧机子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其实原理也是一样的。有的织机在上面加了一套提花装置,但其基础也是一个踏板腰机。

这是一台在陕西扶风法门寺见到的织机,他们叫小布卧机子,它的卷布轴有根腰带可以绑在腰上,下面只有一块踏板。抗日战争时,延安大生产用的织机也全是这类织机,当年的宣传画上还有描绘。

图片18.png 

陕西扶风法门寺见的踏板腰机

这是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的踏板腰机,它的机架较简单,只有一半,其实质也还是腰机。它有一个杠杆和筘,筘替代了打纬刀。

图片19.png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踏板腰机

韩国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山苎麻,就是使用的这种织机,下面像鞋子一样的也是一种踏板,脚穿进去就可以拉动进行织布。这一类织机在整个中国、东亚都非常广泛。

织造时卷布轴是可以固定在机架上的,固定在腰上不仅很累还很不方便,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固定在腰上,有那么多人喜欢使用腰机呢?这个问题和经线的张力有关。织造时经线的张力非常重要,两组经线都要绷直,才能方便开口,投梭时开口不好很容易出错,所以调节张力在织造里就非常重要的,织机上很多部件都是为了调节张力而设置。而腰机的卷布系在腰上就很容易解决张力调节的问题,所以在很多地方这种织机很受欢迎。

第二类:单综双蹑中轴式织机。这一类织机在汉代出现,在汉代画像石上可以看见大量的两块踏板的织机,但是他的综片是一片。这是一件陶织机模型,这个织机是一个最完整的织机模型,此前做的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就是以它为主。这件模型现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依据这件织机模型和汉代的织机图像,还原了一台汉代踏板织机。

          图片20.png

                江苏出土汉代画像石上的织机形象

从这件画像石上观察织机的结构,有机架,有两块踏板,有连杆,有一片综,两块踏板控制一片综,这一点比较奇怪。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织机基本都是两块踏板控制两片综,不会是两块踏板控制一片综。两块踏板踏下去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是往相反的方向拉的。研究元代的织机后,回溯发现有一种织机叫中轴式织机。中轴式织机中间有一根轴,这根轴是方形的,上面有两根杆子呈九十度,两根杆子各连两根连杆,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中轴导致了综片在一个方向转的时候可以使综片放下,在另一个方向转的时候又可以把综片提上去,这个过程很复杂巧妙,但是现在几乎不使用了。这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织机,所以可以看到画像石里都画了这一类型的织机。后来这种织机一直有延续,延续到宋元之间的立机子,敦煌莫高窟壁画里也有这种立机子,宋代山西开化寺壁画里也有此类。关于这类织机最重要的记载出现在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遗制》里,这是一本古代重要的专门讲织机的著作,里面记载了四五种织机,有小布卧机子、立机子、罗机子等,书里面全部标出了织机部件尺寸,最后装配时也有相关窍门。曾通过史料的记载装出过一台织机,有些原理颠覆了此前对织机的了解。这台立机子上有一根中轴,中轴上有两个手柄,两个手柄联动了下面的两个踏板,两个踏一边踏下是往下拉的,另一边踏下是往上顶的,这样使得中轴可以转动,中轴控制了一片综,使得这片综可以往前和往后,即提上拉下的运动,这和汉代的织机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复原这台织机再去看汉代织机时,才能知道它的相关原理。对织机的研究复原,除了从汉代本身史料出发,也从后来的传承延续出发去研究复原。这台织机和汉代织机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这台织机经轴是动的,此前从未见一台织机经轴是动的。中轴在转动时不光拉动综片,同时还使得经轴在上下运动,经轴的上下运动非常精准的调节了经线的张力。薛景石是山西人,其著作内容以山西为主,小布卧机子不仅现在陕西在用,山西当时应该也在用,后来也在用。明代仇英的画里也有类似的立机子。

 

图片21.png 

赵丰复原的立机子

第三类:单动式双综双蹑踏板织机。双综双蹑是两片综两块踏板,但这两片综和两块踏板是单独行动的,是单动式的。

这是宋代梁楷的《蚕织图》,里面画了一幅织造的图像。图像可见织机下面有两个踏板,上面有两片综,两个杠杆系统,一个杠杆系统有两根杆,后面压下去,前面提上来,另一个杠杆系统只有一根长杆,后面压下去前面也可以提起来,其动作都是一样的,后面下压前面提起来各自行动,它实现了对经线张力的控制调节,目前看到的史料中,这种织机是从宋代开始的。

图片22.png 

宋梁楷《蚕织图》中的单动式双综双蹑机

缂丝机也是一种单动式的织机,它的踏杆是横向的。

新疆的艾德莱斯绸织机也是单动式的,它是往下拉的那种,开口往下,它经线较长,当经线很长的时候调节张力就不是太大的问题,经线比较短时才需要调节。

这类织机现在还有,但存下来的数量不多。

第四类:互动式双综双蹑织机。互动式双综双蹑织机的两块踏板和两块综片上下运动时是互动的。两片综片的上面有一个杠杆,杠杆的一头是一片综片,另一头是另一块综片,一片综片提起来的时候另一片综片就下去,这就是互动式的原理,这一原理较好的是它还配套有一种穿综的方法。这就使得所有综片上经线的动程都是一样的,使得两组经线的张力保持不变。这种织机最早的比较可靠的资料是元代王祯的《农书》,里面画的图像应该是互动式的。对欧洲来说,这类织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李约瑟说踏板织机是中国发明的,但踏板织机到欧洲以后,欧洲进行了改变,改成了往下压,中间是固定综,上面是互动式杠杆,这样使得织造的程序简化了很多。所以现在所见的各种类型的织机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互动式双综双蹑织机。现在杭州附近可见的很多织绸的织机也是互动式双综双蹑织机。下面这台雕梁画栋非常漂亮的织机是互动双综双蹑织机,另一台也是互动双综双蹑织机,现在均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织机中大部分也都是此类织机。

图片23.png       

黎平侗族雕花织机

      图片24.png

 凯里下司苗族织机

五、提花织机:贮存和控制图案信息的织机

之前讲的都是织平纹的、没有图案的织机,现在讲的这一类织机是织图案的织机,是贮存和可以控制图案信息的一种织机,这里就用到了“算”的概念。在原始腰机里也可以提花、织花。下面这张图是纯挑花的,它可以把整个字都挑出来,这在云南、海南那面用得比较多。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挑花且贮存挑花的,挑花可以循环,如一个对称的花,可以挑一半,贮存好相关的信息,挑好一半后再用一次,可以省掉一半的综片。

这是在印尼看到的挑花,他们也是用的腰机,腰机上专门装了综杆,综杆上有很多线,每次提的时候不需要重新挑,上面有一千多根杆子,实际操作的技巧也出乎人的意料。在原始腰机上是可以做很多提花的,但大部分提花织机都是有机架的,大部分经轴也都是固定的。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在印尼所见的提花

   下面主要讲提花的算法,提花的信息怎样进行贮存。

第一种贮存方法是多综式。一个图案需要很多的纬线才能织出来,两根纬线织不出图案,只能织平纹,七八根纬线可以织一个小菱形类的图案,织人物、动物、花卉就需要很多纬线,织龙袍则要十万根纬线,每一根纬线和经线的交互关系只有两种,在某根经线之下或之上,若在经线上面就是“1”,在经线下面就是“0”,它其实就是一个0—1矩阵。在多综式里,纬线穿过去的时候,所有“1”的部分,全部要打个圈勾起来,“0”的部分就全部不动。对纬线来说,如图案有十个循环,就需要十片综,十片综就要这样穿。下面这台提花机就是多综式的,上面有二十余根杆子都可以提起来。多综式的综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

图片27.png 

多综式提花杆

下面这台织机从机械的角度来说是单动式多综多蹑踏板织机,多综多蹑的概念就是有几片综就有几个踏板。这台织机上有五块踏板,它也可以织出图案,另一个图片上的织机有九个踏板、九片综,这种多综多蹑踏板织机可以织出菱形图案。

图片28.png  图片29.png

多综多蹑踏板织机

在三国时讲到有一种专门织绫的织机,这种织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意思是如果有五十片综的话需要五十个踏板,如果有六十片综的话需要六十片踏板。一听就是综蹑对应的多综多蹑织机。几十片综肯定是用来织花的,不织花就不需要这么多综。下面这是印度的多综多蹑织机,它的综片不算很多,但是它的传动是互动式的,国外互动式的这种织机是应该是从欧洲过来的。

图片30.png 

印度古吉拉特的互动式多综多蹑织机

多综多蹑织机最经典的是丁桥织机。这是四川双流县的一种织机,当地称为丁桥织机。这种织机下面的踏板达五六十片,有五六十片综,为了以防踩踏板时踩错,就在脚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农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丁桥”,因此这种织机在当地称为丁桥织机。这种织机除四川外,其他很多地方都有分布。英国人汤姆逊在中国调研时拍了很多照片,里面就有这类织机。当时的海关官员在中国调研时也发现了一些这类织机,当时叫栏杆机,织的都是很窄的带子。栏杆就是花边,清代晚期中国各地织花边、滚边、镶边非常盛行,这些花边通常称为栏杆。当时中国的绘画里也讲到了这样的栏杆,它们都属于当今所看到的多综多蹑机。

图片31.png 

丁桥织机(栏杆织机)

战国织锦、汉代织锦是用什么织机来织的,这是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幸运的是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一组织机模型,认为它应该就是当时的提花机。老官山汉墓出土有四台织机及很多绕线、整经等纺织工具和15个木俑,木俑就是织工,有坐着的、跪着的,从事着不同的纺织工作。出土的是织机模型,大概为织机实物的六分之一大小,后来对织机进行了复原。四台织机主要分两类,尺寸较大的一台为一类,三台尺寸较小的为一类。但是两类其实从大的原理来说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用于综片比较大的场合,一个用于综片比较小的场合。下面这台织机称为滑框式一勾多综提花机。里面最重要的提花装置还是综片,综片数量较多,综片的多少决定了图案的大小。这个综片要提起来的时候只用了一块踏板来顶,非常巧妙。通过选综装置选择提花综片,使用中轴式踏板传动,利用滑框勾起提花综片,实现提花织造的开口。另一类连杆式一勾多综提花机原理也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利用连杆勾起提花综片,实现提花织造的开口。出土时四台织机中最多的有十九片综,最少的有五片综,第一台复原的织机做了二十六片综,通过这二十六片综的织机复原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一片战国织锦,后来又在复原的织机上成功复制了著名的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图片32.png

复原的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提花织机

第二种:花本织机。在民间织机里,有一种帘综式织机,这种织机挑花和经线分开,现在叫花本织机,挑花的程序另外贮存在花本里,花本的线和经线进行关联,提花的时候在别的地方提,提好之后再传递到经线之上,和经线本身的关联只有一次。民间有很多这样的织机实例,如广西的竹笼机,其下面部分就是踏板腰机,一块踏板提综,另一块踏板提竹笼。如云南傣族的提花机,原理和竹笼机一样。提花程序像帘子一样的垂下来的帘综机,有些不再是腰机,而是固定在机架上,经线的张力比较好调节。

小花楼织机这类织机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南宋《蚕织图》画到这样一台织机,下面一人在织,上面有两片地综,下面有很多丝线,其根数和经线根数对应,是垂直的线,这些垂直的线全部连到上面的花本,花本的线不多,花本上有横线,每一根横线都控制了花本的程序。织机上还有一个人就是专门拉花的,使提花程序完成。南宋《耕织图》中的也有这类提花机的记载。《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也是小花楼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纺织图册里的织机也是小花楼织机。这种小花楼织机在伊朗、印度也有,虽略有不同,但原理一致。

图片33.png             

南宋吴皇后题注本《蚕织图》中的提花机           

唐代开始出现大花楼织机,可以织龙袍,把花本拉出来以后不再局限于在经线上几片综。有的一个图案从上到下都是一样的花,需要很多纬线,几百根是不够的,需要上千根,如何解决,把花本调换,人坐在后面,花本拉出可以形成很大的圈,织多大的图案都能实现,这就是大花楼织机。这种织机后来向欧洲传播,提花的人不在织机上而是坐在边上,与中国的不一样。从1790到1800年之间,法国里昂成为世界丝织业的中心,大量精美的丝绸都在此生产,他们对织机进行了改革,发明了一种纹版,那是一块纸板,上面打了很多孔,它其实就是一套0—1系统,最后把花本做到了织机里,叫纹版织机,也叫贾卡纹织机。后来传到英国、日本,再传到中国。都锦生使得这类织机在中国开始发展起来。到了近代,这个纹版系统就直接导致电报的产生,第一代计算机用的也是纹版,直到电子计算机出现,它不再是有形的机械,而是电子、脉冲。现在所有的提花机都是用电子来控制,来写程序,大大方便了纺织工作。

图片34.png 

大花楼织机

六、错综复杂:织机的类型与演进

从前面的分类里也可以看到织机的演进过程。从原始腰机开始,到双轴织机,到互动式织机,是一个织机发展的概念。一个是单动式系统到多综多蹑,一个是认为应该从欧洲开始的互动式,两种织机尽管一样,但原理不一样,是两套系统,有两个发展脉络。欧洲的互动式织机最早的是在十一世纪,中国的互动式织机从十三世纪开始,而单动式的中国在很早就已经有了,从汉代的织机里就有了。另一个就是梯架式织机,后来发展到卧机,卧机类是从踏板斜织机到踏板立机,一类是环式低花本织机,再到帘式低花本织机、小花楼织机,小花楼不够用又出现了大花楼织机,后来又出现目板提花机、贾卡纹版提花机。这是以中国的织机主要类型进行的分类演进研究,具体如下图。

图片35.png 织机的分类和演进

后来做了丝绸之路上织机的研究后,发现中国的小花本织机的出现一方面有自己的脉络,一方面与中亚织机的出现也有关系,前面讲的多综式提花和花本式提花两类是中国的传统。公元四至六世纪左右,在中亚出现一种纬锦,今天伊朗还保留一种专门织纬锦的织法,它有一个织工现场挑出来的花本,中国的花本是不需要挑的,是编好的,这两个的结合过程中出现了唐代的小花本织机。到唐代晚期已经出现大花本织机。

在做神机妙算大展的时候就做了一个织机的世界地图,希望在这个地图上把世界所有的织机都放进去。现在这一项目已经发展为世界丝绸互动地图,这是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项目。力求做一个互动性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会把世界各地考古出土的、传世的丝绸、染料、织机等相关的东西都纳入进去,为研究者提供研究平台。这一平台邀请了十三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一起进行建设研发。平台建设好以后对公众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把自己所见到的织机等相关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上传到平台之上。选用的这一地图是可以进行精确定位的地图,上传者可以使用手机等设备上传相关信息,根据上传的定位形成织机的分布地图,浏览者可以很明晰的了解织机等的分布及相关信息。今年是项目启动实施的第一年,受疫情影响进展较慢,但必须要在三年之内完成。很期待将来有更多机会与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的学者、爱好者、传承人等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合作交流。

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参观。

                              (本部分为录音整理,已经过本人审阅)

交流

1.问:成都号称锦城,是用什么织机做出蜀锦这么美丽的花纹?蜀锦在古代它的地位是什么?

答:蜀锦的历史很长,但是关于蜀锦的记载,汉代文献有相关的内容说到秦代有,此外无更早的文献记载。后又有说法是司马相如入蜀之后蜀锦就变得很发达了。与四川的同行进行交流,认为秦灭六国之后,四川出现一批移民,成都的发展、繁荣是从汉以后开始,这和蜀锦的相关记载大致相符,也是在汉代出现了蜀锦的称谓。前几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织机,织机上有不同颜色的丝线,如朱砂染成的丝线,其他颜色不易保存已经看不见了。经线上有两种颜色就可以判断其为锦,锦是彩色丝线织就的,一般的绫罗绸缎是单色丝线织就的。后来蜀锦发展到唐代出现了新的高潮,那时的蜀锦应该是用花楼机来织就的。元代,战争等因素影响了蜀锦的发展,元以后蜀锦渐少甚至几乎不见。

锦在所有的织品里地位是非常高的,也是非常精美的。战国时中原、两湖地区都有锦出现,蜀锦那时可能不是太有名。汉之后,蜀锦变得非常有名,与之齐名的如浙江的越罗、吴绫等。到唐代,窦师伦发明陵阳公锦样就是专门为李世民织锦而用。三国时,诸葛亮卖蜀锦解决军饷之用。蜀锦在汉唐之际是有很高地位的,后来逐渐式微。至今,所谓四大名锦中蜀锦仍有其一席之地。 

2. 问:您展示的埃及织造图像,说可能是立式织机,我参考了一些资料认为埃及当时的图像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喜欢把立体化的东西呈现为二维的、平面的。加之您展示的陶盘里的织机图像,所以有一个不成熟的猜想,那台织机会不会也是一个平面化的织机,只是在图像中呈现为立式织机?结合图案和埃及当时对布匹的需求,他们应该没有如此大的需求量,就需求来说是不是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答:首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思维也很开阔。从织造情况来看,地机肯定是存在的,你说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展示一个纺织作坊模型,从那个模型可见里面有人在进行织造,是三维的。从埃及的实物来说,主要是做亚麻的,所有的木乃伊也是用亚麻包裹的,其布匹用量应该是很大的。现在发现的古埃及的织物大量都无图案,大多保存较好,因其用途多为包裹用,里面应该有比较宽的织物。后来,一块布的大小常根据穿的大小来织,它应该有宽的织物,宽的织物在地机上来织就很困难。从原理上来讲,两边有两根长杆子,在早期,平着织两边是不需要有杆子的。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同以前的结论,这是立式织机。

3. 问:您讲到织机的演进中打孔的过程影响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此外,织机还有哪些过程影响了计算机发展的哪些过程?神机妙算大展中有没有体现出织机对其他机械发展的影响?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清华大学有一个关于计算机的展览也叫神机妙算,里面就没有涉及计算机与织机的关系,它的神机妙算是计算机的神机妙算。因为对计算机没有深入研究,一直以来也没有深入去探讨织机和计算机之间的渊源,冒昧断言会给大家造成“织机什么都行”的印象。之前所言是受法国一个科技博物馆启示,该馆近代科技章节单元专门有一个板块讲到从纹版到电报,再到计算机,梳理得较清晰,其他方面我研究得不多。此处提这一点是为了体现织机的相关原理后来也为其他行业、学科等所用,也体现了丝织技术的影响,它不仅是织布技术,也是一种算法。

总结

李飞馆长:感谢赵馆长的演讲,感谢赵馆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来的讲座。我们最近正在进行基本陈列部分的整改,进行到织机部分,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感谢这次赵馆长来为我们答疑解惑。今天听赵馆长全面、深入的对他的研究进行分享,我感触颇多。首先,是赵馆长的开阔视野、全球视野。他们要做的全球的纺织地图、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进行分享、互动,是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其次,赵馆长严谨的学风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赵馆长分享的是织机,讲的是织机的全球史,其背后有技术的传播,有观念、思想的交流,其背后有一套复杂的体系。在织机这一讲座背后给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告诉我们做学问该怎么做。今天赵馆长所使用的的材料有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文献学、图像学的材料,这些材料综合起来就解决织机的分类和演进问题,解决其背后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的交流等问题,从一个点延伸到一个宏大的叙事。赵馆长研究织机二三十年,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择一业终一生”,选择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这是这个讲座给我们的更深的体悟。为馆外人士来我馆听讲座表示感谢。这是一个织机的全球史,通过赵馆长的讲述我们可以开阔视野,在思想上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和织机、纺织、丝绸等有关的这些故事、记载都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座,馆内职工的业务能力有所提升,基本陈列整改顺利推进,也能给馆外人士带来一些思想上的启迪。

接下来我们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进行讲座分享,请大家持续关注,再次感谢赵馆长带来的精彩讲座。

李甫副馆长:感谢赵馆长专业而深入的分享。最后,请大家继续关注第42期贵博讲坛:自贡恐龙的前世与今生。

 

 

                             记录整理:杨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