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期:纪要||自贡恐龙的前世与今生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3017次 发布时间:2020-11-17

1d4306db678e80cb77947adf40d3b21.jpg 

(自贡恐龙博物馆 江山副研究馆员)

感谢李馆长热情洋溢的介绍。自贡在中国恐龙研究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想通过这次讲座,让大家对自贡恐龙有更深入地了解。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的是自贡恐龙的前世,后一部分讲的是自贡恐龙的今生。前世主要是指自贡恐龙生活时期的一些情况;今生是指自贡恐龙化石发现以后,以及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立,给当地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一些影响。

一、自贡恐龙的前世

1. 自贡地区侏罗纪地质背景

自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它的地质历史与四川盆地是紧密相关的。在三叠纪时期,四川盆地大部分时间内是被海水淹没的,因为受前期海侵作用影响而被海洋覆盖,那时的贵州也一样是一片汪洋,现在贵州的关岭、兴义都发现有大量的海生爬行动物也印证了这一点。距今约2亿2千万年前,四川盆地是边缘海碳酸盐台地环境,受三叠纪末期强烈的地壳运动的影响,四川西部的龙门山地区逐渐隆起并发生构造位移,形成了四川盆地的雏形,陆相环境从此开始形成。我们都知道,恐龙是陆生生物,所以如果是海洋环境的话,是没有恐龙生存的。

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后包括自贡地区在内的四川盆地开始接受陆地沉积,就开始有恐龙在这里生活了。这一点我们从化石方面也得到一些证据。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三叠纪恐龙的骨骼化石,现在最早的恐龙骨骼化石是在南美阿根廷发现的。我国只发现3处三叠纪的恐龙足迹化石,而且都是在四川盆地。

ad2882aafc7ffb1ae666cab90d34a9d.png 

(自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侏罗纪早期,四川盆地的范围很大,包括湖北的恩施贵州的遵义、毕节一带都是四川盆地的范围。到侏罗纪中期,盆地整体有不同程度地抬升,湖水面积范围有所缩小,大湖泊分解成有河流串联起来的若干小湖泊。一直到侏罗纪晚期,气候又发生变化,变得比较干燥炎热。白垩纪早期,四川盆地的气候总体变得干燥炎热,具有由炎热干燥河湖环境向沙漠环境演化的趋势;白垩纪晚期,四川盆地气候条件进一步恶化,炎热干旱程度加剧,原有冲积平原演变成盐沼或盐湖,沙漠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四川盆地仅在重庆黔江有零星白垩纪恐龙的骨骼化石发现的报道。

侏罗纪中期,四川盆地气候温暖潮湿,非常适合恐龙的生存。我们在自贡发现了很多大型的乔木,这个就是硅化木化石。能够生长这么大的乔木的话,说明气候是相当温暖湿润的,而且水源相当充沛。侏罗纪中期,自贡地区是个滨湖平原,河流纵横,湖泊广布,植被繁茂,为恐龙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当时有很多恐龙生活在自贡地区,使得自贡成为一个恐龙生息繁衍的乐园

0298f6179c38226f65fb31aaebe132c.png 

图反映了侏罗纪时恐龙生活的一个场景,湖泊较多,植被发育,很适合恐龙的生存。

4923938fbd286fbd621ffa7857db12c.png 

图是用现在的河流三角洲的形状来反映了当时大山铺的沉积环境。因为大山铺是处于河流入湖的三角洲的地带,发生了洪水之后,从上游搬运过来很多恐龙尸体,入湖后水面积加大水速急速地降低,这些正常死亡和异常死亡的恐龙就全部沉积下来了。沉积后,被泥沙迅速掩埋,经过地质作用,慢慢地形成了化石。

e99315d51699f23ee24e7c34800a77d.png 

图反映了侏罗纪中期恐龙生活的场景,既有很多大型的恐龙,也有小型的恐龙,还包括天上飞的翼龙,还有水里生活的鱼类、龟鳖类、鳄类及蛇颈龙等,这是一个种类非常丰富的动物群。

2. 恐龙的基本知识

中国人崇拜龙,将古脊椎动物化石称为“龙骨”。以前人们想象的龙是会腾云驾雾,给人们带来福祉的。恐龙是地史上的确存在的一种生物,而我们想象的那种龙是不存在的。自古以来,人们认识恐龙都有一个过程。1000多年前的晋朝时代,在四川省城县(现德阳市中江曾发现过恐龙化石,但被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它是恐龙化石,而把它当做龙骨。而中药铺里的龙骨,并不是恐龙的化石,实际上是第四纪的哺乳动物的化石。

不仅在中国,在很早以前的欧洲对于新出现的一种生物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1677年,英国人普洛特错误地将一段恐龙腿骨化石描述成某种假想的远古巨人化石,该化石后来经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大腿骨。所以,恐龙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77年。认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从科普书上看到的都是曼特尔夫妇是第一个发现了恐龙化石的人。        1822年,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刘易斯小镇的乡村医生——曼特尔夫妇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了恐龙牙齿化石,经过曼特尔数年的比较研究,1825年,他将这些化石命名为禽龙。而第一只被正式命名的恐龙是在1824年,是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命名的斑龙的化石,那是一种肉食龙。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创造了一个名称——“Dinosauria”, 这个词是由希腊文 deinos (恐怖的) 和 sauros (蜥蜴) 二词组合而成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后来,大量使用汉字并与中国龙文化有密切关系的日本学者在翻译 Dinosauria 这个名词时,译作“恐竜”。日语中的“竜”字与汉语中的“龙”字相通。因此,中国学者在翻译时就借用了日本人的这种译法,把 Dinosauria 一词译成了“恐龙”。

什么是恐龙?一般科普书籍上对恐龙的描述是:恐龙是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生代的一类特殊的直立行走的爬行动物。现在我们所说的恐龙按照它的腰带形态分为两类:蜥臀类和鸟臀类。这两类动物是非常独特的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中生代,而非鸟恐龙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3. 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

自贡地区主要出露侏罗系的地层,已命名的3个恐龙化石群主要分布在侏罗纪中期和侏罗纪晚期。侏罗纪中期最著名的是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以化石埋藏集中,数量巨大,门类众多、保存完整著称于世。069802ba5652085e19a67e84fbd230d.jpg

(自贡地区3个著名的恐龙化石群)  

自贡地区面积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却出露了160多个恐龙化石点,包括3个比较大的恐龙化石群。这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9dab929bf5681877f921d091a8409f6.jpg 

(自贡地区恐龙化石点分布图)

在整个四川盆地仅有极零星的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发现,而自贡地区目前没有发现白垩纪的恐龙化石。但是在四川盆地,包括贵州赤水一带,都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的恐龙足迹化石。     

二、自贡恐龙的今生

1. 自贡恐龙的发现与研究历史

自贡恐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到今年已有105年。它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那时是国外的学者在研究。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自贡荣县发现一枚恐龙牙齿和一段恐龙股骨化石。193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对在自贡发现的股骨化石进行切片研究,认为荣县标本是一种巨型肉食龙的骨骼,归巨齿龙科。这是自贡乃至四川盆地恐龙化石发现的最早科学记录。

ad51c7fdb0f2b97892bff09dd9ef6a7.png 


[1915年自贡首次发现的肉食龙牙齿(A)和股骨(B)化石]

第二个阶段是奠基时期。1936年,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教授和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在荣县采集到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后经杨钟健教授研究命名为荣县峨眉龙。这是四川盆地发现的第一具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同时也是四川盆地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

1975年9月,年近80岁高龄的杨钟建教授专程到自贡伍家坝和大山铺考察,提出了“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的说法。

第三个阶段是重大发现阶段,代表人物是董枝明教授,被称为中国龙王,曾经是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人。他为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的发掘和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大山铺恐龙化石的最早发现要追溯到1972这一年8的一天,国家地质总局第七普查大队黄建和展峻山在大山铺万年灯公路边的崖壁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块恐龙尾椎化石。这一发现拉开了这个举世闻名的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的序幕。

1977年10月,四川省保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干部培训班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点野外实习时,挖出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化石,后经董枝明等研究命名为李氏蜀龙。

1979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地质学院、重庆自然博物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和自贡恐龙博物馆等单位在大山铺进行了多次单独或联合发掘,在已发掘的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了上百具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骨架。

第四个阶段是重要发现和深入研究阶段,也就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以后,我们自己的科研人员开展和合作开展的研究。

1985年4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沿滩区仲权乡采掘到一具完整的剑龙化石,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四川巨棘龙。在该标本的修理过程中,还在其副肩棘上发现了珍贵的皮肤(印模)化石。

1985年5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大安区和平乡采掘到一具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和平永川龙。

1989年初,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大安区新民乡采掘到一具带有头骨的蜥脚类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杨氏马门溪龙。

1995年2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自贡市荣县复兴乡发现了一个埋藏量非常丰富的恐龙化石群。

1996年初,自贡恐龙博物馆在自贡市汇东新区采掘到一具巨型的蜥脚类恐龙骨架,研究人员将其归入合川马门溪龙。

1996年10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贡井区东岳庙采掘到350多个小型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化石,被鉴定为斯氏跷脚龙足迹。这是自贡地区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2002年,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沿滩区采掘到一具较完整的蜥脚类幼年个体化石,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张氏大安龙。

2005年10月,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二期发掘中发现了一具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焦氏峨眉龙。

迄今为止,自贡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共建立了21个属26个种。

2.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立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座专业恐龙博物馆。博物馆于1984年4月破土动工,1987年春节落成开放。2001年3月,自贡恐龙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公布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704e2c4275c28026743f9023357133c.jpg

3. 自贡恐龙文化产业的发展

自贡恐龙的发现,带来的最大影响是科学普及。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立后,从1989年开始对外展出。第二个影响是仿真恐龙展品的制作,包括恐龙雕塑、机器恐龙等,这在自贡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第三个影响是将恐龙元素与灯会结合起来。还有开展小小讲解员、博物馆不眠夜、科普人偶剧、杂技儿童剧等活动。另外,还开发文创产品,进行销售传播,包括:钥匙扣、明信片、邮票、毛绒玩具等。

 

恐龙是如何走进博物馆的?

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能够以最好的姿态向大家展示,背后都经历了一定的艰辛。博物馆人都付出了辛苦的工作,才能够给大家展示出更好的展品。

大家在博物馆看到很多恐龙骨架,那恐龙是如何走进博物馆的?下面我从6个方面向大家简单介绍。

1. 野外寻踪  进行野外调查,就是怎么去找化石。首先要确定化石所处的地质时代,由于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的一类陆生爬行动物,因此,我们找恐龙化石要到中生代的陆相沉积地层去找。先要通过地质图,看哪些地方出露这套地层。到了实地后,就要找露头,看恐龙化石是否被风化或者剥蚀而暴露出来。找到化石露头,我们才会进一步去工作。所以,野外调查工作比较辛苦的,一般都要跋山涉水。

2. 发掘采集  发现化石露头后,我们就要进行发掘采集。如果上面盖层较厚的话,我们可以用大型的设备(如挖机)将较厚的盖层揭开,如果盖层不厚,可以用小型机械(如电镐)将盖层揭开,但在接近化石那层的时候,基本上还是通过技术工人用工具(如铁錾子)慢慢发掘出来,而不是机械化的,因为机械化设备控制不好会破坏化石。

3. 修理保护  从野外采集回来的恐龙化石,在研究和陈列之前,必须要把附着在化石外面的岩石彻底清除干净,恢复骨骼的本来面目,这个工作就叫化石修理。化石修理时一项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标本修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研究工作的深度和陈列展示的效果。

4. 研究命名  首先要看发掘标本自身的特征,做出初步的分类判断,然后要跟同类型的标本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不同的地方。然后写文章,将成果发表,让大家知道发现了新的物种。以后别人也可以参考这个资料。

5. 复原装架  博物馆展示的很多骨架是组合的。化石是在经过长期地质作用形成的,保存十分完整的恐龙骨架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或多或少是有些残缺,这就必须把恐龙骨骼缺失的部分补齐,使它成为一副完整的恐龙骨架,这个工作就是化石的复原。复原工作一般遵循左右对称,前后协调的原则。复原后,就要进行装架。装架的过程比较慢,一具完整的恐龙大概有300块骨骼。恐龙骨架的组装,是以动物解剖学知识为依据的。

6. 陈列展示  博物馆的恐龙陈列不是简单的展品堆积和摆设,而是通过一定的展示形式把展品所携带的科学信息和重要价值最好地表现出来。

 

由于观众在看了恐龙展览后,可能对这些背后的故事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这里,我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过程。

 

谢谢大家!

67b8154396ddf05cfb5975a3da73355.jpg 

95853a069dd5dc5043c2e619ed5de65.jpg 

(讲座现场)

 

(自然部曾嵘 根据录音整理,已经主讲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