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纪要||顾久:从"博物"到"博雅"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2747次 发布时间:2017-12-30

一 概览



2017年12月22日14:30,贵博讲坛第十期在贵州省博物馆A区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坛邀请了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教授以《从“博物”到“博雅”》为题,以哲学视角为切入点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期论坛由贵州省博物馆陈顺祥馆长主持。

1650768961622615.jpg

主持人贵州省博物馆陈顺祥馆长




二 讲演




(一)引言


十七岁那年我就下乡,在黔东南当了四年的知青,然后又在黔东南当了五年的工人,刚好能够出师带徒弟的时候,77年恢复高考,前两天是我们四十年前走进高考考场的纪念日,12月19日。然后读了四年大学,读了三年研究生,我学的是训诂学,和古文打交道的。再往后,分回来在高校。2000年,调到毕节去做专员,分管计划生育。再后来,待了四年半以后到省文史馆,以后在民盟工作,接着到人大,到文联。现在又回到文史馆工作,其实早就该退休了,老而不死是为贼,老而为官是为盗,前面那句话我记着是孔夫子说的,后边这句话是顾久发明的,做官不是本意。

1650768851303071.jpg

主讲人顾久教授

这么一个话题算是第一次说,李飞同志是一个对我们省里面考古很有造诣的人,海龙囤就是他在做的,也获过全国很多奖,所以他命令我来,我就不敢不来,我很尊重他,尊重他的夫人,他们都在搞贵州省的一些大家都不太关注的文化。

这个题目,从“博物”到“博雅”。我先做一个题解,什么是“博物”和“博雅”。博物:博物,本意是辨识了解各种事物。“博物洽闻,通达古今”《汉书·楚元王传赞》“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推道术……虽非正法,然巨儒宿学,……可谓博物通士矣。(《盐铁论·杂论》)博雅: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后汉书·杜林传》)两者都有广博,兼收并蓄的意思,但前者重在知识积累的数量因素;后者重在学识、品行等人文因素。有意思的是,以上三个例子中,古人都注意“博”与“通”的联系。“通”,应该是能在学问之间穿越。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想说的,怎么样从“博物”逐渐的走向“博雅”。想说这么四点,第一点就是人为什么要博,咱们今天提的这个“博”字有什么意义;第二,怎样才算是博物,我们来分析三个实例,就是同样一个现象,我们能看到这个片段,其他人能看到另外一个片段,我们还可以往深再往深去看到,这么几个例子;最后一段我们说怎样才能算是博雅,怎样才能做到博雅。就这么四点

(二)为什么要“博”?

恩格斯曾说,“万事万物本来相通相连”,这一点中国人也老说这个话,或者说叫万有相通,就是凡是存在的它都有联系的,比如在座的各位,我这开个玩笑,你们身上的细胞有多少个?每个人的细胞大概有十万亿亿个。但是你身上的微生物细菌有多少个?是它的十倍,百万亿亿个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加在一起大约有2.7公斤,就5斤多在我们身上,原来我们和其他生物生活在一起,如果再往下看,每个细胞内的线粒体,这个线粒体,有人研究,本来就是另外的生物体,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然后呢,我们先放下这句话。在座的各位,只要我看到你,我就能断言你一定有父亲、母亲,然后我再断言父亲、母亲还有父亲、母亲,于是往前你就穿越了,尽量前,一直前到当我们不是人的时候,可能我们还长过鳞片,可能我们曾今四只脚都在地上爬,也许还没有脚的时候,有了翅膀,生命就这么一个过程,然后你才今天坐在这。此外你每天端着饭吃的时候,我能断言你没有种这个米,这个米呢一定还有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地方种。此外,这个米种出来我还能断定这个米你没有受重金属污染。另外,还有天上恰如其分的该下雨,该天晴。所以,当你坐在这其实你已经是一个大自然了,一个重大的社会,以及你们这个家族的谱系中的一员。

恩格斯讲这个,“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比如在座的某个人,端来了一碗饭,其实他不过是若干中间的一个节点,我想说的就这个,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重要,就是为什么要去博呢?就是我们看到这个点的时候你能看到另外的一个点,以及前前后后的关系,以及前前后后的关系,后边还有无数个关系。我们可以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来判断。这个就叫博,因为万物本身就是相通相连的,为什么需要博呢?就这个。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代知识体系把统一的世界知识高度碎片化了。传统人眼中的世界,总体上是浑然一体的;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在司马迁那个时代,所有的万物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合起来才是一个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如顾炎武读遍天下书。好奇求知,敬畏自然,同情社会,倾听内心。所谓“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读读顾炎武的书,曾经我们研究所期间导师讲了一句话,他是留学日本的,他说日本汉学家非常推崇顾炎武,他有一本《日知录》,就每一天坐下来记他的学术笔记,然后到老年以后呢,他再删易。在日本汉学界说,谁案头上要是没有《日知录》,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汉学家。这里面包含什么内容,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除了经学、史学,我们今天看到的经济学现象,地理学的东西,生物的。就是只要他能看到的,作为一个学问家,那么大家再读一读顾炎武的传,那就很令人感动啦,其实那个时候他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而是大明王朝已经倾覆倒了,作为一个清朝的人,他向往着重新回到旧的秩序上,所以他坚决不入仕清廷,那时候清朝皇帝特别看得起他,反复动员他入阁,到里面去做大官,因为他是有影像的知识分子,他到处躲,骑在马背上,看着山川,他就想以后反清复明的时候什么地方能驻军,能驻多少,粮食从哪来,水在什么地方,他就随手看着记着,记了以后这边有个袋子,这个袋子他就把记下来的东西扔到袋子里边,后来就编了一本书叫《天下郡国利病书》,那是一本人文地理学的巨著,这是每一天做的。坐在马背上因为他对古籍太熟,他开始背古书,他突然发现上古音与中古音不同,跟近古音差别更大,他那脑子就跟百度一样,只要一个词出来以后他马上就把所有的韵文在脑子里面都呈现,比如皮不读pi而应读po,因为“皮”用“坡”来注音,他发现这些,归纳总结为一本书《音学五书》,第一次在人类史上发现汉语上古音,此外,据说票号的“纸币”是他的发明。这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当年他有个口号叫,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如果有一件事别人知道我不知道,那就糟糕了。

我记着,类似的话在马克思也说过,“凡人类所熟知的,与我并不陌生。”因为他的老师黑格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换句话说就那个时代,一直到19世纪,所有的学科之间没有长城,也没有壕沟,是相通的。工业革命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分工,我们没法深化下去了,于是学科分工日益细密。第一颗卫星,20多万颗部件,绝大多数不同的部门生产,于是我懂得什么是分工,就是一个卫星上天,几十万颗部件,在不同的人手里面生产,精密的配合着,,于是整个知识的信息就越来越分割,科学也好,学科也好,这两个词都是从日本传来,一开始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分科而学,就是把一个统一的知识体切成碎片。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谈到人文学科,大家都会说文史哲,山东大学那个杂志就叫《文史哲》,一直到王国维那个时候文史哲是一家,还是一个学科,但是,现在我们光看哲学这个学科。哲学学科为所谓“一级学科”;包括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技哲学;科技哲学(过去我们叫自然辩证法,西方叫科技哲学)又可包含:形式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技术科学又可包含:工程技术、生命技术与心理技术、信息技术、社会技术、一般技术(系统论与决策论)、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等等具体科研内容。于是,学者可能只在一个局部“碎片化”地认识和解释世界。

我们这举个随便的例子,开个玩笑,陈景润大家知道,伟大的数学家,但陈先生可能毛病在什么地方呢,人际方面几乎像个傻瓜,傻到什么程度,上街去,思考他的哥德巴赫猜想所以一下撞到电线杆上了,他还退后半步,鞠躬说对不起,对着电线杆说,学者可能会变成这么一些人士,就是很碎片化的人。

这句话,庄子把它称为 “道术为天下裂”道家庄子过去说他是喜欢混沌一片的宇宙,语言说不清但是很鲜活的东西,在他身上讲一个故事,说本来混沌这东西是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它活生生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大家一起活,后来有好事者说这家伙眼睛、鼻子、嘴巴都没有,多难看,咱们用凿子给它开凿,于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凿眼睛、鼻子和嘴,什么都有了,但是混沌死了。当我们在凿这些的时候,可能总体的、一统的人类知识它坏了,,这个是我为什么要谈博,博为什么要通,要穿越。其实我是讲保持一点生命感,就这意思

(三)怎样才算博物(从两本书的角度来解释)

道金斯1975年写的《自私的基因》,此书被骂了二十年,但是现在越来越香。我看在中国至少有三个版本,他说人类如果刺破手,那么每一滴鲜血,这滴鲜血里有成千上万个细胞,每个细胞里面有细胞核,细胞核里面有一长串基因体,这些基因本来是一些脱氧核糖核酸,作为分子形状的东西,这些基因体基本上就把你这一辈子,你的轨迹,你的头发多少、男女、身高,60岁以后有没有糖尿病基本上决定了,这基因,它把你生存的密码放在里面。自从基因被研究以后,道金斯写的这本书,他叫它《自私的基因》,“基因的定义是:染色体物质的任何一部分,它能够作为自然选择的单位对连续若干代起作用。”这句话要解释一下,就是自然选择,过去我们都认为是一个人在自己选择自己,也有的人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它团结起来,于是这个群体就活下来了,这叫自然选择,如果他们不能团结,他们就全部灭亡,可见选择是个群体选择。有人说不对,是自我选择,现在道金斯说,不对,其实是基因选择,你不过就是个基因的机器,你的肚子饿你以为是肚子饿,实际上是你身上一百万个寄生虫张着大嘴要吃饭,然后它们分泌着一些东西,然后刺激着你的细胞,你的细胞又分泌出一些东西,刺激你的下丘脑,下丘脑那有个开关,如果血糖低到什么程度,你的饥饿感就来了,你就拼命想找东西吃,坦率地说,你就是一个机器,然后在这中间起作用的是基因,所以它叫自然选择的单位。这个东西对连续的若干代起作用,不光是对你起作用,如果你查出有糖尿病,那么医生就要问,“你爹有吗,你妈有吗,你爷爷有吗,你奶奶有吗,你外公、外婆有吗?”因为你是一个连续若干代的基因体,你不是孤立的。“我们都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这一事实直至今天犹使我惊异不已。”道金斯最后在书中留了一点光明的尾巴,他意思是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道德、宗教、伦理、修养都让人们能克服自身自私的心理。这本书谈的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人的基因,但却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这样的东西,我把它叫“通”。它一下穿越了几个学科,它影响了巨大,就像个原子弹爆炸一样。

我们再看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直接叫《知识大融通》,这本书其实我还正在读,因为读的书乱七八糟的,东一本西一本,这是英国人威尔逊(后入籍美国)写的。科学史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尔顿评价威尔逊的这本书:“这部大师之作无疑在大胆挑战当今普遍的世界观。”你看他前面是恐龙,后面是一些鸟之类的照片,其实他是生物学家,但是这个生物学家产生的影响,他使普遍的人类的社会观受到了挑战,他说,“为了取而代之,本书提出一个宏大,连贯的构想,其中包含了科学、人文、伦理与宗教。你会感觉被挺举上一座高峰,将今日破碎的知识风景尽收眼底,此后你将以全新的方式理解知识。” 威尔逊在世界上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过去最早的一本书叫《社会生物学》,厚厚的两本,当这本书出了以后有很多人说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很多妇女往他身上泼水,科学家都视其不齿,但是他的书越来越有影响,《中华读书报》评述其,言:“运用生物学知识,整合生物各类群间社会行为的统一性,”为什么会统一社会,“揭示生物的社会属性,”注意,进入了社会学领域,社会学属性,“由低等生命到高级生命,最终着眼于人类社会——揭示人类的文化、宗教、伦理、美学的生物学根源……”你为什么会有伦理,你为什么会有宗教,你为什么会审美,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其思想的创新性、颠覆性震惊了学术界,对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在此介绍两本书,我的小结论是,我以为,这种穿越了人为设置的科学,这种能穿越了人为设置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东西,就算是“博”。

(四)分析三个实例

第一个例子,黄帝战蚩尤。我们大家都知道,特备是贵州少数民族同胞不还有祭祀蚩尤的节日叫祭尤节,我记着上个月,他们还大张旗鼓的、很隆重的,好像在丹寨那搞了个祭尤节。关于这个故事肯定属于神话传说、民间文学。讲到了黄帝怎么战胜蚩尤,蚩尤怎么打的败仗,其实一开始不这样说,最早说蚩尤兵器好、法制好,打胜仗。黄帝第一仗打的败仗,但第二仗黄帝、炎帝联合,打赢蚩尤,于是把蚩尤给杀了,蚩尤大约死在今河北、河南一带,所以那一带有祭蚩尤的节日,大约是这样,但我们往下一看的时候,我们听到这感觉就是一番鬼话,或者叫神话。

但是从政治经济角度来看,首先我那天是怎么看到这东西的呢,我是从一本谈经济史的书里看到的,说这一仗为什么打,为争夺一个生产盐的盐池打的这一仗,我开始怀疑这段史料,结果网上一看,我调一些图片看可能是真的,有点意思了。《梦溪笔谈·卷三》记:“解州盐泽,方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为什么称它为蚩尤血呢,有人考察这个解州曾经是蚩尤的首都,宋代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镇。盐泽今名解池,这个解池对外参观,有时还可以洗澡,洗澡的时候人在上面还不会沉,就是一片死海,但是有时它会呈现一片鲜红色,当地老百姓叫它蚩尤血,于是,读了经济史,再看这张图片,再看古代的记载,看来这个不是一个传说,不光传说的角度,可以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说。看来,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两个大部落为争夺必要的生存资源——盐而战。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战。蚩尤是有两个重要东西,一个是产铜的基地,另外的一个是产盐的基地,所以它当年很强大,它建立了一个帝国,帝国里面有自己的法律,这是历史书的记载,那么这个话还可以往下延,说咱们不打仗行吗。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为什么离不开盐。盐的成份是氯化钠,而钠为细胞外体液中重要阳离子,就是我们血管里有血管壁,,还有我们的细胞也有小小的膜,膜里面含有一定的盐,这些盐一般是阴性的离子,你的血液之间要交换达成平衡,它一定要更外面的钠,那是一个负的离子,之间形成的一个,不停的交换,为了这个通道,发现这个细胞膜和血管壁,获诺贝尔奖的人,就是研究人为什么离不开盐,主要功能是维持肌肉及神经的易受刺激性,包括心脏肌肉的活动、消化道之蠕动、神经细胞之信息传递、调整与控制血压有关的荷尔蒙分泌等。好家伙,人活起来就得靠盐,所以过去贵州我们这不产盐,不产盐在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说我们这用一挑米换别人一小块盐,巴掌大的一块盐,所以一直到黔东南我下乡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经常问一句话,他们会问什么呢,香油没,就是油放够了吗。还有一句,香盐没,就是盐放够了吗。可见,盐当年是作为很珍贵的调料的,如果懂得这样的故事,我们倒过去看历史,丁宝桢当年改革盐政,我们大致能看懂他有多伟大,其实四川产盐,离我们这很近,然后国家的政策,盐过来应该国家统销统购,理论上贵不到像黄金的程度,贵州人吃盐不应该有问题,但的确出问题,丁宝桢到了四川以后他突然发现,每一年国家亏空很大,盐就不停的冒出来,这钱上哪去了。两个途径,一个大商人拼命的发财;第二,管盐的官员层层盘剥,就这两种人富了,国家穷了,老百姓没盐吃了,于是大刀阔斧的改革盐政,,改革盐政还对茅台酒的创建有影响,要是没有这个盐政的改革,贵州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的一个样子,但是改革盐政之后,得罪这两批人,我们的丁宝桢骂声一片,因为老百姓是不会写信给皇帝的,写信给皇帝的都是达官贵人,达官贵人后面站着那些大资本家们,结果呢,皇帝连降丁宝桢三级,尽管他每一年增加了一百万两银子,但是皇帝后来说这人为人忠耿,就是办事太操切了,就是太急切,得罪人,害得我皇帝一天都做不安稳,降他四级但活还得照样干,你还在那当总督,工资给你降,一直到死,皇帝都对他评价办事太急切。为什么需要盐,盐跟我们的历史有关的。第一个故事讲完了,于是我们再看黄帝战蚩尤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涉及了民间故事(人文科学)、经济资源(社会科学)和生命需求(自然科学)各个门类。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故事,它需要知识间的穿越,我们才能理解前因后果,非“博”则无以全面理解其原委。

第二个例子,和考古学有一点关系,曹操墓里的骨骸是不是曹操的。自2009年曹操墓被发掘以来,争论之声不断,我想李飞同志更了解,两边都有大牌的、大腕的专家,很多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史家、盗墓史专家等针对形制、礼制、墓志铭、字体等争执不休。一派认为是,另一派认为非。上海复旦大学两位教授承担人类基因组东亚和西亚一片,就是亚洲基因库的收集、采集、研究,后来他们写了一本书,就是这本《我们是谁》,他们从分子人类学角度,就是基因遗传,女性,比如外婆遗传给妈妈,妈妈遗传给女儿的那个基因,叫线粒体基因,那么每一代的线粒体中间有很多的密码,它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中间总有几个变异,然后根据它的变异,能够看出,它们的谱系。昨天我看了一个破案的,《今日说法》上面还讲,把一个人的基因采集,采集完了看到,他们意为这个案子破了,结果这牵扯到269个大家族都是这组基因,这个案子后来破了20年。男性叫y基因体,就是爷爷传给爸爸,爸爸传给儿子的那个东西,从那个东西来找到墓中的骨骸,从骨骸中间很艰难的提取了他的基因体,然后这个基因体又拿来跟全国的姓曹的人有一个取样,比如5000人的取样,然后,有曹操家谱的人,再做一个更密集的取样,这样来做,整个耗时3年,采集了当代,超过一千例曹氏后人的DNA,结果发现6支后人DNA中间含有一个相同的Y染色体的基因的突变点,找到这个,再比对曹操的叔祖父曹鼎的那个骨头,提出他的DNA,确定这个突变点是曹操家族固有的突变点,以此,他们最后做的结论,不是说这人就是曹操,这没办法,因为曹植、曹丕那个骨骸没留下来,所以没法做横向的这个小家族的比较,但是能够断定,他一定是曹氏那个时代的一个祖先,再根据文献大约能够印证他,就是曹操的骨头。我看现在北京大学有分子考古学,这个教材都已经出来了,分子考古学肯定应该算自然科学。它的手段,它的方式,它用数据来说话等等。从礼制等属于社会科学,书法等属于人文科学,而DNA测序技术属于自然科学。打个比方,三者交集,我觉得就像晚上天上飞架敌机,我们用一个探照灯去探照它的时候,它可能在这个点上,可能在那个点上,你都看到它了,但你不能确认它究竟在哪一个准确点,因为它只有一个探照灯照着它,如果社会科学探照灯上去了,自然科学的上去了,人文科学的上去了,三者交集之点,每每就是可以打下那个敌机的点。我们讲博览,讲博物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就需要这样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三个例子,我们来谈自信,自信对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理想高远,自信自强,就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各方关注的自信心。自信心非常重要,理想高远和自信自强往往是一切人成功的基础。于是:国家层面,咱们总书记在贵州代表团,讲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还特别强调,所有的自信最根本的一点是文化的自信;企业层面,培养员工的自信,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小小的理发馆,每天早上开了门以后叫小姑娘、小伙子穿着他的工作服在路边做早操,有时候还跑步,一边跑步还一边大喊着,“我这某某公司,我怎么做,但他还在不停的跑步,在跑步中间,他要塑造他企业的自信;家长层面,关注孩子的自信,一个非常胆怯的孩子,在学习上可能不会勇往直前,一个总觉得自己不行的孩子不行;自信是什么,怎样来的?现在的体会,很多人写书,一本一本的书,多是经验性的,少有科学的研究。

百度经验——这是百度上的一个栏目,一谈经验就是科学,就是感觉——介绍如何建立自信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每天都进步一点点——坦率说这句话真的很好呀,真是很有意思的,我77年读书时,因为我已经积累太长的时间,所以当年我们有一个口号,让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让每一天的你都是一个新的你,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个很合理,但是没法科学说明。 进行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是最棒的——特别是你的老板批评你,说你这样不对,那个也不行的时候,你特别给自己说,我行,在我的心中我才是上帝,你他妈的算什么,过两年等我发了以后,我就雇你来给我当长工,这就叫心理暗示,管不管用,也管用。 要学会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我最近在网上看特朗普的自传,特朗普他爹本身就是大资本家,特朗普从小尊重他爹但不信他爹,他爹说什么事不该去做,他偏要去做,他爹不强求,做好了表扬,做的不好他爹不压制,所以他说他是一个什么都敢去做、都想去做、都敢去闯一闯的一个人,大家可以读一读这个,我觉得中国人少的恰好就是这种性格,拥有一个勇敢的心,去面对人生各种挑战,所以这个小孩很像是外国小孩,中国小孩很少有这样的委屈,你叫他做,可能也没有这样的表情。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以诚相待,多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个话对,但是也不一定对,是因为有了自信,才敢到处去交往,不自信的人他埋着头看不到朋友。对着镜子笑一笑,人生是积极的——像这种情况大家不妨试一试,特别是没有结婚的,特别是女孩子,非常管用,你找一个好的角度,发现你的鼻子特别像范冰冰;找一个角度,你的眼睛特别像刘晓庆。然后所有的美人,她的优点,都在你的脸上,如果这样照一照,你到也有自信啦。学会体验生活,用冷静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是是非非,时常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还是比较全面的,其实在历史上,像王阳明先生,很多静坐的那些人,寻找感觉的那些人,打坐的人,很多人都在心理上去暗示自己,都在做这么一些经验性的东西。

刊登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这是一流的自然科学杂志,四个美女,中间那位叫胡海岚,我记着是哈佛大学,旁边这三个是她的博士生,分别叫周婷婷,朱鸿、段郑晓,她们做了研究,然后发了一篇文章,这篇用科学手段研究“自信”的论文叫《胜负经历重塑丘脑到前额叶皮层环路以调节社会竞争优势》的文章,在《自然》杂志上,专门给它画了一张小小的漫画,你看左边这个,美国人给它画了个漫画,是一个小老鼠屌丝逆袭,优美的自信,戴上了皇冠,披上了皇帝的风衣,后来她们把这张漫画经常作为她们的小小的宣传品,这是外国人评价,“这项研究最激动人心之处,还在于第一次向世界指出了调节社会竞争的神经基础,位于大脑内侧前额叶的脑区。”其实大家要是找一本叫《神经认知科学》的书来翻,你会这个脑区,大约在我们太阳穴后面这一小块管理你每天在判断我跟这个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每一天24小时,睡着了这一块都在活动,就是我和这个社会什么关系,她们把这个叫社会型的大脑,有时候,比如我刚做梦,梦见我衣服都没穿,怎么上身半赤裸的跑去参加会了,有时候做梦会做到这样怪头怪脑的东西,你说你要穿什么衣服管别人什么事,但是你就是做梦都还会想我跟这社会什么关系,别人怎么看我。

我这打一个比方,可能有点不雅,这一本书叫《进化论与生物学》,它说我们都是生物,比如说你正当年少,你看见一个异性,一丝不挂,身材姣好,而且面容也很英俊或者美丽,你就难免面热心跳,因为这就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就是那块管着你,但是如果你看见的是一只裸体的、没有穿衣服的甚至是身材同样较好,皮肤又非常好,正当年华的青蛙呢,你会有这种感觉吗。当然有另外一种感觉,赶快把它做起来,赶快下火锅吃。

这个大脑的布线是先天的,我们生下来就有这个。爬虫类大脑的外边有个叫边缘体,还有一层,边缘体管打架的,社会化动物的情感,就是我能够理解你的心,你能够理解我的情,就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有时候不太注重这个,人类的情感由这一块在管,因为大家看电视连续剧,看见谁傻了,看两口子离婚了,谁被车撞死了,两眼流眼泪,就是这部分大脑在起作用,我们谈恋爱时就这块大脑特别起作用,一旦点燃了以后,而且它就把外边那层。最外边这层,灵长类的大脑,大脑皮层,这个皮层像大家每天洗脸的洗脸帕那么一块把它弄得很皱,把它塞进去。这块管的数学、语言、宗教感、审美感,就是人类比较高级的思维特别是符号化的思维,人类的这块。如果小女孩、男孩两人相爱,说家里面总不合适嘛,房子又不得,车又不得,欸有,她家里面是乡下的,姑娘跟憨包一样的,还真是,谈恋爱就是中间那块起作用,然后起作用的时候刚好把最外面连接的门给关上了,这就是人,等到你哪一天结了婚,背叛了家庭,勇敢的冲出了家庭的束缚,然后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荷尔蒙过去了,那个通道开了,“欸有,还是老妈讲的那个是对的,我怎么眼瞎了。”

大脑起这些作用,胡海岚她们发现两个部位,一个部位叫下丘脑,人类的下丘脑下面有一个叫杏仁核。整个大脑中间就这么小杏仁大的东西,但这个东西管情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种情绪就是从杏仁核那个地方油然而生,就是勇气,爆发力就从那个地方产生,然后这一块通向内侧前额叶,它有个通道,一个管社会地位的,另一个管情绪的,于是她们找到了小老鼠的这个通道,然后他们用蓝色的藻类的DNA提取出来,输入到小老鼠的这个通道上,让它长在一起,从此以后,这个神经通道对蓝色的光就有了敏感性,然后她们再用微电流刺激,非常小的光纤插到这股神经中,于是再加压,驱动光源激光器、连接器再插到老鼠的头上去,然后激活这个管社会、管胆量、管冲动的通道,当这个通道被刺激的时候,小老鼠就会勇往直前不怕大老鼠,而刺激的越强它越凶,以至于它的鼠王败下阵来,刺激完一次以后,不刺激的情况下再放进去,小老鼠必然浑身发抖;第二次刺激的时候管用,不刺激不管用,第三次刺激的时候管用,不刺激不管用,一直到第六次,刺激完了以后小老鼠永远的获得了自信心,永远不会退缩,这就叫光遗传学。我就在想我们今天说的孩子的自信心,员工的自信心的时候,如果问我什么叫自信,我觉得胡海岚团队可能用一套科学的话语,脑神经科学来说。

再往上查,查了一篇文章叫《千亿美元在追哪些生物技术》,美国人花一千亿美元在追哪些生物技术,其中有光遗传学,我们中国的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副主任董志峰说:“当前,生命科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工程学等学科之间更趋向于学科交叉。”刚才我们说的是学科分离,原子化,现在要交叉,“这种交叉融合加快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全面、精确,可定量、可视化、操控性提高。”……比如,光遗传学技术就是遗传学技术和光控技术交叉结合产生的新技术,它不仅能用于研究高级复杂的神经活动,还能用于临床治疗,比如老年痴呆症,比如孩子的自闭症,现在开始她们在做这个,我看胡海岚获奖就是她用这个方法做抑郁症,抑郁症就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哪一种神经,中间用哪一种神经递质,然后神经递质的受体在什么地方,她们现在已经做到这个地方了。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因视网膜病变失明的患者身上,使其重见光明。

我看外国人这一块现在做的很凶,中国人的人工智能也在做这一块,还有脑基之间的连接,还有人的大脑电波对机器人的控制,我听说2014年美国人已经开展阿凡达计划,就是用士兵的脑电波控制一个类似你的机器人,在你的防区为你打仗,现在开始在做这个试验,大家网上查一查,这是很可怕的,就是过去我们在说一些传统的知识的时候,我们往往已经忘了,这个世界已经走到哪一步去了,我网上看了一个试验,有一个美国的老太太当志愿者,人脑和机械间的连接,因为老太太半身不遂,就连讲话都成了问题,于是他用什么方法去研究,但是她能看懂每一个词,她还能阅读,就拿每个词给她阅读的时候,她脑波在哪一块,于是,建立她大脑电波的电子词典,然后把这个电子词典录到一个电脑硬盘里面。之后,再用一整套其它的方法,把一个机器手放在她手边,让她大脑的电波——在想那些词,比如想喝杯水,要用自己的手端起一杯水,就这么一串符号——这串符号在电脑上被解码以后,然后驱动这只机械手,去为她端起这杯水,放到她嘴边,现在这个也做到了,这个技术至少已经成熟五年了。

什么叫博?“自信”,常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气质。人文学者可以从历代文艺作品中寻找例证。社会学者可以从社会调查来加以论证。而光遗传学和神经认知科学则较深刻、可验证、可计算、可重复地用自然科学手段来证实。所以,我今天讲的“博”和“通”,其实讲的就是这个穿越,讲的就是人文、社会和自然之间有的穿越。以上三例,都融通了多学科,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人”的各面:生化层、分子层、生物层、社会文化层,乃至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等。“人”是多层的人,多层的人需要多层的学科去融通,于是我觉得广博地各层融通,才能更好地展现“人”到底使什么,如何去做“人”,人怎么去把别人看作是人,的风采。

(五)怎样才算博雅

在此,介绍一下张世英的著作《万有相通的哲学》。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这为老先生西南联大毕业,今年96岁,西南联大的各位老师给他很深刻的影响,他写了一本书叫《九十抒怀》,他讲他在西南联大的时候,闻一多老师给他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吴宓老师给他怎样的影响,吴宓老师在外语系讲诗,有一天他走过来,夹着书本从门口走过,窗子那一探头,当年的窗户没有玻璃,土墙上面盖着铁皮,他那一看,结果发现吴宓老师的板书太震撼了,他用英文写的很大的one many,就这么重复从上面写到下面,越来越小,“一”和“多”之间的关系,他说他的两条腿就像被磁力吸住一样,他根本迈不开腿,于是他就站在窗户边听了一节课,,那节课听完以后他从此就坐在吴宓老师的课堂里听完了吴宓老师的课。他讲到他的哲学老师,讲到那一代的每一个宗师,他们的风采。

万有相通就是我们说的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这个话有点抽象,当年我在毕节的时候,我们一个老的喜欢写作的裁缝,他写了一本书叫《还债者》,他送给我,我打开扉页就很激动,他写了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就是两类人,一类是来还债的,一类是来讨债的,讨债的人觉得谁都欠我的债,于是他向每一个人发动进攻,吸取别人的好东西,金钱,占领别人的领域。有一些是来还债的,觉得我活的不容易,我这生命来到这地方,是万有相通赐予的,于是他是来还债的,他带有一种善意来看待这个世界,他写了厚厚的一本自传《还债者》。

来到这个世界,报什么态度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他说,“中西对此有两类观点:一类(中国人)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是息息相通、融为一体的体系……”这句话是从张载的思想来的,张载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他有一句非常宏大的话,他说如果天是我们的父亲,大地是我们的母亲,那么我能看到的所有的人都是我亲亲的同胞。这句话很伟大,再下面,天地之间的万物,哪怕是没有生命的一块石头,有生命的一棵草,它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我们都是共同的父母所诞生的,于是万物一体,天下一家。这是一句很大的话语,王阳明先生当年去应试的时候,跟一个朋友谈到这句话,我把那句话转了一下,叫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两个人都像是触了电一样,觉得儒家太伟大了,这种情怀太伟大了,顺便说一下,直到今天为止,我依然觉得这句话可能是拯救这个世界的中国人贡献给这个世界的一句话,所有的人类,都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公,才能拯救这个世界,而你我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战国时代的地球村,这个很可怕,随时随地,任何地方都很可能发生一场战争。

“另一类(西方人)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是主,世界万物是客……二者分离、对立,相互外在,只是通过人的主动性、主体对客体加以认识、征服,才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比如说,过去我们学的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人讲的,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知识就是征服大自然的力量,在另外一个地方它的表述是这样的,全人类团结起来,向大自然发动进攻,占领它的城堡,取代它的皇帝,奴役它是人类的幸福。这是西方人的观点,我们今天其实不知不觉的有这样的观点,如果这个地方我们再往下说一说,把人和世界万物是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的体系。

其实我们的少数民族从江岜沙做的最好,岜沙人生一个孩子就种一种树,这个树中间最大的一棵就是这个孩子的名字,等到这个树长老了,人也老了,最后人死了的时候就把这棵树砍了给他下葬,而且生葬,不留坟头,葬完以后,再种一棵树,这棵树还是这个人的名字,于是,漫山遍野的树都是具有人类灵魂的,在他们的心目中,那就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所以那个漫山遍野,才会满目苍翠,这就叫天人合一,我们是息息相通的,你是有人类灵魂的,我也是有树的生命的。我在乡下下乡时看到很多我们当初叫迷信,小姑娘下来挑水,在那山脚,那有山泉,小姑娘挑完水后就用葫芦瓢舀,挑起来以后她不走,她试一下挑满了放下来,于是旁边找一种草,编一个像狗一样的东西,双手再奉上,所以你看他那水井旁边都有很多这样的,为什么呢,敬畏自然,敬惜资源,他们感谢大自然对他带来的这东西,中国人几千年都这样的天地君亲师,天地永远放在前,家里面有好吃的,过年过节要拜一拜才能吃,这就叫中国人的传统情感,但是,现在的人们开始慢慢的离开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学的自然科学,我们相信它们没有生命,那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这个过程西方人马克斯·韦伯把它称为祛魅,把过去的宗教感统统赶走,赶走以后带来什么东西呢。

比如,我们小时候看月亮,那个月亮上面是有玉兔的,是有嫦娥的,是有桂花树的,于是一个院子里面的小孩要躺在席子上乘凉的时候,我们会去找月亮上面的那些传说,那些故事,那些温度,我们心中的那些诗。现在,你的孩子,你给他讲上边是嫦娥、玉兔,他说,“你不要骗我了,我们自然老师讲的,那上面是一块破石头,那破石头连细菌都活不出来,热的时候好几千度(月核),冷的时候零下一百多度(月球表面),哪来的嫦娥、玉兔,你骗我。”这个过程叫祛魅,但这个过程是无可避免的,一旦有科学精神,人们可能就不再有那种神圣感,我在讲这种神圣感,其实我们生命之中永远都应该有这么一块,我们的大脑早就布上这个线了。

我打一个比方,莫言先生拿诺贝尔奖,他演讲的题目叫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前面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他说,“今天获诺贝尔奖,我们的山东那个乡下高密乡亲们可高兴了,现在他们在电视机旁边,他们拿着手机,大家都在看着我,我的老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也笑呵呵的在下边,但是——”马上一转,“我妈妈不在了,她不知道今天”,于是他还是回忆妈妈,他讲讲了些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就是没有形而上的,他说有一次在那过年包饺子,每个人只有大半碗黑面饺子,,这个时候来了一个老的要饭的,妈妈让他去招待这个人,于是他用地瓜干给这个人吃,那个人多话说,“你们家吃饺子,我吃地瓜干,不公平了吧。”莫言有千言万语,最后只说,“滚,你滚。”但他妈听到他发脾气后出来说,“不对不对,不能这样,对老人不能这样的。”于是妈妈把自己的半碗饺子全倒给了这个老人。就这么一个故事,全是真事。对全世界讲中国人的善良,但后面——注意,形而上就在后面——他说,妈妈死了,他们把她葬在什么地方,后来这个地方因为要修路,开始给她迁坟,挖开坟,发现妈妈的骨头都不见了,只有一堆泥土,于是,他跪下去捧了一捧泥土为妈妈下葬。这个还是真实,但后面这句话,他突然觉得脚下这片土地是有着妈妈的灵魂的,这句话全世界为之很感动,我们也很感动,但我们知道这句话靠不住,死了哪里会有灵魂呢。下面他说他的每一本书都是在向妈妈倾诉。人是需要这个面,人要是没有这个面,尽管可能它不科学,妈妈死了怎么会有灵魂呢,你写你的书,拿你的稿费,妈妈怎么会看得到呢。因为妈妈反对他走这条路,妈妈认为流自己的汗挣来的东西才可靠,耍嘴皮子的人很下贱,但今天拿诺贝尔奖,所以他给妈妈倾诉。

我在这里想说,人是有这个面的,就是形而上的精神的面,我们讲的初心,讲的就是这个。年轻人谈恋爱,卿卿我我,最后在结婚那天,主持人问,无论是富裕还是贫贱,无论是健康还是病弱,你愿意跟他在一起吗。于是新郎新娘都大声地说,“我愿意。”这就叫初心,一辈子记着这句话,一辈子不断经营自己爱情的人,就叫不忘初心的人,这个初心靠得住吗,山盟海誓靠得住吗。其实用世俗的角度完全唯物的角度来说,那山盟海誓都是骗人的,他跟你好的时候早就看重你们家里有钱了,有房子有车,现在人都是这样的,两人卿卿我我,甜甜蜜蜜,最后一到那公证的时候,那个房子写哪个人的名字呢。现在大约就进入这么一个历史阶段了。

我们又回到万有相通哲学,中国人其实是有一种形而上的观点,带着一种强烈的感情,来看待这个世界,西方人产生了近代科学,但这种逻辑科学把这个世界弄得完全没有感情了,完全只有逻辑关系。

万有相通哲学走向“博雅”,那个“雅”是什么东西,《万有相通的哲学》说,中国人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是息息相关的体系(天人合一),顺便说,咱们省委,敏尔同志把这一条看成是贵州的人文精神,还有一句话叫知行合一,“宇宙是一大相互联系的网络整体,任何一物(包括一人一事),都是这一大互联网上的一个交叉点”,一开始我们就答的这个地方,你其实不是单纯的你,你以为你说的话是你说的,是妈妈爸爸教的,是老师教的每一个词,你今天在这个地方,其实你已经凝聚了所有的人,他们对你的付出,你才在这,这是中国人看问题然后这个交叉点、落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张先生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原始的人,包括我们的民族同胞们,那些把树看成有人的生命的人,这个阶段叫“原始的天人合一”,这个阶段不可永恒,于是我们要向西方人学习;二、西方人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是有矛盾的,我们承认这个矛盾,我记着霍布斯讲过一句话,“人待人就像豺狼”,他骂完以后,他是希望有一个法律高高的在我们之上,每个人尊崇于它,这句话是提取自后边那句话,和大自然的关系刚才我说了,培根、洛克他们那代人,洛克说,“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才是人类的幸福。”这就是“主体—客体”对立,主客对立产生了现代科技,我们还得倒过去补这个课,中国人也别太自满了,我们还得向西方法律、民主、科学去补上我们不足的那一课,补完了以后不是说我们就像西方人一样的活;三、我们应当既有“主体—客体”区分,又超越了“主体—客体”关系的“高级的天人合一”。人在此中即意识到自我,我有我的意识,我有我的主张,我应该争取民主,同时又超越自我,而与他者融通为一。张先生再由此引出人生四境界:原始的天人合一阶段是“欲求境界”,他们在求着天、求着地、求着鬼神,主体—客体分离阶段是“求知境界”,把你当成一个对象来认识你,用科学的手段解剖你,这是第二个境界。第三个境界是主体与客体和解,能够相互欣赏,能够理解,能够包容,我觉得这三个词很重要,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相互理解了叫求真,相互宽容、容忍了这叫善,相互欣赏了这叫美,我就发现在这样的东西里面,慢慢的不仅是“博”,而是将自己的人生境界往上提,这就进入“雅”,而最高是超越了主、客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精神”。

张先生的老师是冯友兰,冯友兰也讲了人生四境界,人生四境界第一个是叫做日常的境界,别人干什么我干什么,别人结婚我结婚,别人买个iphone4、iphone5、iphone6我也跟着买,别人生孩子我也生孩子,我要跟别人比,别人的孩子听奥数我孩子也听奥数,最后别人死我也死,这一辈子就这么日常生活化,它没有境界可言;到了第二个境界,冯先生把它叫功利,就相当于他求知,我有了我了,我有了我的利益了,我要为我、为我的家人、为我的父母、为我的孩子好好活一次,这叫功利的境界;第三个境界,道德的境界,不光我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我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通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凡是能限制我,成全他人这样很高的道德境界;最后,冯先生把审美境界称为天人境界,天人境界就是宇宙境界,我们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节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存不过是一个小节点,于是把自己的境界放到一个宇宙的境界中去,王阳明先生也是这样超越了自己,就靠这种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把万物看成朋友,把所有老百姓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于是他们达到很高的境界,我就发现张先生从万有相通的“博物”开始,所有的万物,所有的现象,其实是一体的它不应是人为的划分出来的很多学科,因为他们息息相关,每一个环节,都相通,一直到审美境界的“博雅”。进入最高的物我两忘,超越学科而结束。什么叫哲学,有人说哲学就是探索宇宙定位人生,外面的世界怎样,我该如何应对这个世界,活着一辈子,这是一个好大的话题呀。

一位教育家那天讲了20多分钟,我觉得他一上来,就眼泪涵涵,让人非常激动,他说他读完大学的时候体检,那年他29岁,农村出来的,后来体检医生给他说他有极严重的糖尿病,糖尿病本身不可怕,但是它的并发症可能致人失明、截肢,29岁的人,于是他跑到厕所大哭,哭完以后,他想,“我怎么度过后29年的半生”,这是一个好大的话题,人该怎么活,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后来他去当老师,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他一个人承担了三个班,代两个学科,他很累很累,他想把他的生命给孩子,结果,他带出了一批人,他获得了爱情,在日常的生活里面,他的奉献、他的付出、他的人格、他的人生观,怎么活,他的价值,人的命运在哪,他今年57岁了,那些医生给他体检说,说他好像比过去更加健康了,他说他把生命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也把他们的生命给了他,这个境界,一个全国优秀的教师,他受了国家很多的表彰,一个名师。

探索宇宙,是为了定位自己的人生,营造一个高尚的格局。这就是“博雅。

(六)结语

我是怎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终将统一。自然科学终归会将自己化归为浓郁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终归会化为自然科学一样,最终只会有一门科学。” 其实整个世界都是环绕着我而生的,人类总是从我这个点上认识世界上的,所以这个世界怎么样都是回到我和人类身上来。德国人说话老是这么说,他们总是在辩证,说这个面又说那个面,人的科学,人是什么呢,人不过就是大自然中小小的一个分子,我们身上有很多的原子,比如说每个人身上65~70%的水,水从化学上讲就是H2O,就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这就是水,于是再问,氢原子什么时候有的呢,看了一个材料,大爆炸以后,46亿年以前就形成地球,但是地球当时没有氢原子,后来外太空来了一个小星球和它撞了一下,这一撞大约37亿年以前,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氢原子,有了氢原子才会有你,有了氢原子才会有这张桌子,一定意义上说,从氢原子角度上来说,你跟他、她没什么不一样,不知大家能否理解这些,你就是大自然中间的一个分子,一个没有生命的原子的临时的组合,这个组合总有一天会消散,但是你也别太悲观,你的身上的氢原子可能有马克思的、可能有牛顿的,当然也可能有那些大坏蛋的,比如秦桧的,哪一天你不在了,你的这些原子还在,它还会组成其他各个人物。

一个“人的科学”的设想

我觉得马克思他们那代人思考后得出这么重大的结论,有点像中国人说的天人合一,于是我就在想,其实我看人的时候,人是什么,人的科学是什么东西,人是自然界中一个物种,这种生物体与大自然无日无时不在发生着能量、气温等的交互关系,才能得以谋生。于是人就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不管你怎么躲避都避不开,昨天晚上出了一桩事,我女儿她们从美国回来,小外孙到了国内太兴奋了,她们现在在广州给他们上课、开讲座,那面太热,这太冷,一下子发烧了,这个小男孩一岁的时候发高烧曾经抽搐过一次,昨天晚上,又抽搐了,为什么会抽搐,什么叫抽搐,你避的开吗,你还得到自然科学中寻找答案,向神经科学这些咨询,人是躲不开这些的,所以人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此外,当人变成一种人,他就是一种社会化的生物,比如说,在座的要是有谁做了错事,咱们就给他一个酷刑,这个酷刑我们并不打你,我们把你关在一个只有你一个人的地方,比如被关在秦城监狱,你说他没吃吗,没穿吗,没电视看吗,说不定还能和狱友打打麻将下下棋,但是这就叫酷刑,,就是让一个社会化的动物不再有社会,变孤立了,这就是酷刑,所以人是天生的社会化动物,这个社会化动物还不停的扩展自己的视野,比如,看别人出国旅游,我也要拿钱出国旅游,既然社会化就必须通过组织秩序,两口子之间都有一个组织,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现在一般女同志占主导,在家庭里面男同志一般耳朵稍微软一些,一般这样才能形成秩序,如果两个人相持不下,都要来当家,我估计这个家就得离婚,要么男的强一点,要么女的强一点,这就叫组织秩序,我们总在秩序中间,中国古人的秩序,生下来女儿就下一等,男儿就高一等,然后老人就比年轻人高一等,只有在这个等级下边,人才活着。我们今天有等级吗,有,四个意识,看起、政治、大局,最有有喊出伟大的某某某,你没有这个秩序,这十三亿人咋活,咋吃饭,秩序就这东西。此外,通过日常仪式化行为,古人称之为礼仪,有一定的礼仪,其中包括衣食住行,过年过节,人生民俗,民间俗信,今天把这一块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很重要,乡下老百姓主要靠这一块来生活,这一块把大家团结在一起,不知不觉的就把人给改变了。

我来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好不容易从别人家弄一点花生米来,过年过节一炒花生米几个院子里都香,然后冲到厨房里想要用手去拿,家人就用筷子打一下,说没有礼貌,于是就恭敬的两只手把花生米放到爷爷的面前去,心里面想着吃花生米但是不敢动,等到说开饭,赶快用筷子横戳,抬那个花生米,戳下去好几颗家人又不高兴,说吃花生米仔细骑马,不许抬轿子,什么叫骑马,两根筷子夹一颗花生米这叫礼貌,抬轿子是横着筷子去戳,这句话肯定穿了好几代,因为我们那一代人没有骑马,也没有轿子了,但是这就是礼节,吃花生米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礼节,我们懂得了尊重别人,我们懂得理解别人,我们懂得对老人要高看一眼,于是你就不知不觉的在这些小事中变成了你,变成了中国人,西方人没有这些礼节,就这套礼节才能组成社会,于是人就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什么叫社会,就是一群人的关系,这个社会中经常有看不见的轨道,从小我们就在这轨道里面滑着,你在这轨道上不和别人碰,要不然你马上就和别人冲突了。

或者打个比方,什么叫社会,我记着读了一本美国人写的、北大出版的《社会学的邀请》如果有时间翻一翻特别好玩,它说其实每个人来到世界,早就有预设好的线在那吊着,把人像木偶一样的不停的往上挂,从家长、老师、社会、领导,等到家长说你乖,领导说你能干事时,你已经变成社会的木偶了,这就叫社会,这就叫组织,社会科学就是有关这样的学问,你社会人,不得不学社会科学,你是一个生物人,必须要学生命科学。人与其他物种不太一样的,是有独特的大脑皮层,会产生语言等复杂符号系统,导致种种形而上的情感、历史记忆、理性说明等才能心安理得。昨天是我们77级同学编的第三本书《我们77级》,在文史馆搞了一个首发式,77年这些同学们都六十几岁了,没有一个人很有钱,但是大家都凑着钱,选了几个班委组织编委会,编委会没有一个人要钱,有时候一天晚上要打十几个电话,于是大家编成了这本书,再编第二本,再编第三本,这种行为靠生物学的东西无法说明,仅靠社会学无法说清,靠的是大家还有这份感情,我们是77级的,我们曾经在一个屋檐下面生活了四年,每一次大家到一起都很神圣,所以昨天到场的78、79级同学都说,就差了这么一帮人,少了这种精神,他们最后说77级的同学有种大儿子的意识,大家很自豪,自豪是形而上的东西,一个特殊大脑皮层管的东西,于是人就与人文科学密切相关。

以往看一个现象就是一个现象,现在看一个现象开始注意它周边的网络,以及它后边的支撑,以及后边支撑的因果,当我们来看这个的时候,这个世界忽然就变得更有意思了,于是我们活的也更加潇洒了。这样,从纷纭的万象中能看到人的存在,看到我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人生境界。从小小的我的思想、行为中,看到万象对我生命的支撑,看到我的思想,教我识字的老师,我的家人,过去逝去的老祖母,跟他们都有关系,才形成了我,看到宇宙的浩瀚、博大与宽厚,看到这个,才变得博雅,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顺便说,中国人一个伟大的贡献是瓷器,但是西方人伟大的贡献是玻璃,这个玻璃比瓷器伟大,为什么呢,因为玻璃磨一磨以后能看到更小的世界,一直看到基因;几片叠加在一起,能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看到宇宙,现在我们人类能看到的最远距离137亿光年,光年就是光一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300000km/s,于是我觉得人类这种动物非常伟大,于是人就活的顶天立地了。从一件小文物,能看到古今中外、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以及我的位置,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总之,“博”不光是“物”,也是“雅”。于是,在宏博的世界里发现自己,通过自己去审视宏博的世界,从而使我们的境界更高远,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从博物到博雅,讲的就是通过求知求学和思考体味,最终达到人生额审美高境界。

这中间我最喜欢“体味”这个词,以往我们经常说“理解”,但“理解”和“体会”不同。举个例子,两个闺蜜去上学,其中一个牙疼,牙疼的这个说,“我虫牙,疼的一晚上没睡着觉,脸都肿了,刚吃了点止痛药,刚刚睡着就梦到一个人打我一拳,正好打在虫牙这里,于是又痛醒了,你看脸都歪了,今天老师、同学要笑话我这鬼样子了。”另一个人从来不牙疼,不会牙疼只能理解,她不会体会,她只能讲一点现成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你赶快吃点药,打点针。”“你到说的轻松哟,你又从来不牙痛。”“体会”和“理解”是不同的。此外,那个“味”也不一样,味道是说不清楚的,语言一说就浅薄,如果在座的各位没有喝过茅台酒,无法做到用你的文字使一个没有喝过茅台酒的人知道茅台酒的味道。没有这个“体”就没有那个“味”,所以“体味”是个很好的词。审美的境界是很迷人的。

这个月听了一个浙江姓郑的小丫头的课,我那天被她讲的课给征服了,她是一个特别唯美的人,当班主任上课,她总是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美,当她发现不美时她用手机照下来,“图二,你这个角度不美,把头发好好弄弄。”弄得她们班的每一个学生走出来都很精神,每一个学生站起来都那么漂亮,然后每个学期她要给她们班照一张最美的照片,每每是环成一环,在绿草地上,或者是在铺满鲜花的地方去照一张像,然后她每个学期,一定要用古文的形式,把每个孩子的名字串在其中,写一篇漂亮的古文,结果到了高中以后,这个班的孩子们也用古文的方法,写了一篇叫《郑太宗改革记》,写的非常好,后来讲她给孩子们教做的菜,给孩子们教做的蛋糕,高中老师还教做蛋糕,教做头发,教他们裁剪衣服。审美是一个非常好的境界,俄罗斯人有一句话,“让美丽来拯救这个世界。”我觉得这句话非常令人感动,我觉得十九大中间又加了一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美丽,审美的境界。

好了,我讲了半天了,说的不一定对,谢谢大家。


1650769191391699.jpg

现场图片

三 交流



Q1:我是89年学金属物理的博士,从新西兰而来。我参观了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其中对贵州省博物馆很感动。我们从人工智能讨论到哲学问题、宗教等,很值得思考。今天很有幸听了顾老师的讲座,没想到能听到如此广博的知识,很值得思考,很感动。今后希望有机会和顾老师、和贵博多联系。

A1:十分感谢。

1650769332172135.jpg

现场观众

Q2:您知道87年有个学生吗?她是我妈妈,学古代汉语,训诂学。您的课上的非常好,我母亲让我来拜访您。《团结报》这件事您知道吗?

A2:知道知道,请代我向你母亲、姥爷问好。

1650769380520383.jpg

现场观众

Q3:博、通、雅。您都做到了,您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如何读书的?

A3:我家读书有传统,从小父亲就带我买很多书,上山下乡时带的书比棺材还重。我读各种书,都不太知道为什么自己要读这么多的书,好奇心,没弄懂让我来读书。我父亲是北大搞生物学的爱读书,祖父搞数学的,对我有影响。女儿搞光遗传学,我很支持,对人类很有意义,能带来和平。家人都在搞我不了解的方面,我很想通过读书了解他们都在研究什么。我带的学生,他们向我提问。我们看清的东西比看不清的东西少。我们很浅薄。阅读多的时候心里会很平静,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

1650769476672535.jpg

现场观众

Q4:“博雅”的“雅”字在宗教中有所体现,年轻人很浮躁,年轻人如何更好的做到“雅”?

A4:能问这问题就说明雅。要立志,年轻人的追求比我们多,很多属于碎片化的东西,每一段路都是新的,像过山车一样,这是很正常,社会靠的就是这种力量推动的,我们年轻时也是这样吃亏、吃苦过来的,现在看我们很羡慕,当年我们也挣扎过、努力过。到现在这些碎片化的东西连成线了,年轻时有很多很多的挑战。老年人到这岁数不是通融了,而是死亡的开始。所以年轻人就好好做年轻人吧。年轻着多跑步吧,把身体锻炼好,尽量读有意义的书,在工作中热爱工作,每份工作都有每份工作的价值。好好就这么活着。

1650769529409359.jpg

现场观众


Q5:我爷爷就是贵州省博物馆的老职工,从小受博物馆熏陶,感觉博物馆很好。

A5:你爷爷要有日记的话,整理一下,非常可贵。

1650769597561026.jpg

现场观众

Q6:如果说多学科相通是“博”,是否只有通过联系才能称为“博”?是否只有正确的联系才能称为“博”?联系的正确与否是否是“博雅”中 “雅”的评判标准?

A6:有些连接是不妥当的,“博”有共同的价值观,连接中肯定有一些错误,不正确。只要怀揣着梦想,也是在摸索,科学上从来不承认结论性的观点。但是我们走过了,立了路标,就是有价值的

1650769621626291.jpg

现场观众


四 总结




贵州省博物馆陈顺强馆长总结:

我刚才注意观察了下,会长秩序非常好,几乎除了顾老师精彩的讲解声音之外,其它只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觉得今天的讲座我们没有给大家灌输一个如何的知识,其实这就是我们贵博讲坛的初衷,贵博讲坛的想法就是贵在广博,就是想传递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知识点、角度给大家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第一次贵博讲坛,全是贵州省博物馆的员工,到第十期,自己的员工10%都不到,可以说我们的讲坛走出了贵州省博物馆,我们希望今后贵博讲坛办的越来越好,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