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纪要丨能力与使命——博物馆释展人修养

来源: 作者:袁炜 阅读:3008次 发布时间:2019-09-12

1650784564913573.jpg

主持人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


本期贵博讲坛由贵州省博物馆馆长陈顺祥主持,云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政权博物馆原副馆长李黎先生做演讲,汇报内容如下。

1650784606311137.jpg

主讲人云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政权博物馆原副馆长李黎先生


讲演

能力与使命——博物馆释展人修养。这个讲座的目的不是教人如何走路,而是启发人们怎样走好路。人是“活”的,设计也是“活”的。这里汇报者没有按常规的形式,程序化地描述展示工作中必须执行的种种步骤和要素,告诉听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提出一些问题与在座的同行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


一、博物馆的策展和释展

策展,就是把博物馆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文字、图像以及新媒体手段的解说,用不同主题概念穿起引导线索,通过展品合理的陈列设计,娓娓道来,把知识和信息转化为一种直观的体验与经验。策展人是一个展览的精神领袖,是学术支持者,是信息串联者。


“释展”就是怀着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的敏锐,在公众兴趣点和专业学术知识之间找到关联,并阐释展览意欲表达的主题。释展既需要用平实生动的语言传达严谨的研究 和思考,也需要对展示空间设计和平面设计进行文化阐释。释展人是策展团队的润滑剂和实现者。一个成功的释展人,既能应观众所需沟通学术研究与展陈设计,提升展品的当代意义,又能令观众通过观展体验提升修养,还能帮助博物馆成功履行教育使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释展与艺术创作不同的是,真正要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除了需要灵感与激情之外,还需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释展是现实的,不是虚幻的乌托邦似的想像。无论如何,释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进入充满逻辑的生活中,经受考验,接受评判,为人服务。所以在释展之前,释展人要先思考一个因果的逻辑。需要知道“为什么”,需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只有如此,释展的结论才能真正有说服力。而这种时候,“策展”会帮助你理清思路。一个成熟完善的策划方案可以为后期的释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它使释展人能够始终准确把握策展人经过精心琢磨与推敲的创意决策和主题方向,从而减少工作程序的反复与资源浪费,圆满实现策展预想的效果。

1650784663621206.jpg

二、释展人工作纲要

展陈内容与释展沟通。任何一次展示活动都是人类社会的一次文明成果的交流。策展人都会由此想方设法用生活化、自然化、人情化、知识化的展陈理念和创意去引导和打动观众。


作为负责把策展理念充分落地的释展人,首先是要充分理解策展人的创作思路和内容定义,并基于这种对策展诸元素的认识,在释展工作的定位和创意上,通过展示的外在形式折射出自己对策展思维及展示内容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力求通过展示形式传递给观众不同时空的文明再现和文化沟通。

其次,展陈内容大纲直接指导着展陈的历史和文化属性,理解和熟悉展示具体内容是释展人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释展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突出表现内容大纲的内在特征,发扬其传达信息、“优化”、“改良”、“培养”、“教育”的功能,让观众在展示活动中得到人文关怀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展览以博物馆藏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藏品的历史文化内容为线索,以彰显民族文化精神为取向,将价值、情感融入真实的物品和信息之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展陈内容更多关注的是客观的事实和知识,释展沟通则还要考虑展陈设计者和观众主观意志的影响。释展沟通包含了展陈内容,同时也包含着相关人员设计或利用展陈的目的,以及展陈设计或参观实践对人们发展的功效。展陈设计人员在特定展陈主题的指导下,对相关事实和知识进行重构,在有限的空间中用经过选择的物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期望对观众的知识、行为、价值、观念有所影响,实现博物馆展陈的社会教育作用。博物馆观众则是在特定展陈环境中,对环境中感兴趣的物品及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和整合,并依据自身知识体系对展陈中获得的片断内容进行重构,从具体的物抽象出有意义的普遍性认识,从而得到自身知识体系的优化、学习能力的加强和情感的认同与升华。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只要认真研究观众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结合当下社会文化诉求,找到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实现不同博物馆个体差异性文化特质,使展览视野扩大,涉及更广泛多元的社会文化现象,就可以把“阳春白雪”变成“喜闻乐见”。

展示主题与展示载体。展览是博物馆连接社会与公众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塑造博物馆形象的最前沿的窗口。博物馆展览的品质、规模、数量等是自身综合实力的展示,也是对外交流的桥梁,同时关系到博物馆生存与发展。

展览是博物馆的窗口,藏品是博物馆的载体,主题和载体彼此支撑着博物馆的成长与发展。随着观众近年来,博物馆进一步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展示创造力,不断促成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在展览主题的选择、策展理念以及展品挑选方面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展览水平日益提高,题材不断扩大,形式日趋多样,影响力持续增强,紧紧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对博物馆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对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而言,需要我们从主题内容方面,结合自身实际,举办一些与观众日常学习、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或者民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相关的陈列展览,配合国家大局,举办一些提升、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陈列展览,建立区域性的博物馆联盟,整合文物资源,策划一些立意有特色、主题有新意、文物有特点、展示有内涵的陈列展览。

考古、历史类基本陈列。展陈以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器物研究为学术背景,强调让“文物说话”,陈列的主轴,独立的文物成为展陈焦点,文物相关知识成为展陈的学术主线。采用文物纹饰装点博物馆展陈设施和展厅空间,用历史文化视觉元素表示展陈内容的历史时段,注意到展品空间位置关系构成的视觉效果。展陈设计多以装饰艺术理论为借文物精品成为展关注物品作为记忆载体的特性,并将历史碎片通过博物馆化努力转化为有意义的叙述。在涉及区域历史和具有明显逻辑线索的展览中,许多博物馆开始采用叙事的方式,将时间逻辑或因果关系作为组织展品的基本构架,较严格地遵循着时间逻辑,采用了较完整的叙事模式。以材质分类为特征的展览变得鲜见,“讲故事”的概念开始在博物馆展览中流行。

人物、红色和时政类专题陈列。通过深入挖掘相关档案文献资料,在展览建设中强调学术支持,积极开展围绕展品与主题相关的研究,确保展览的思想深度与学术品质。使得人物、红色和时政类专题展览能够体现学术界先进而稳定的知识体系,保证了展览阐释的权威性, 较好地履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布展遵循的原则是:选择最能揭示主题、最具典型性、最有外在表现力的实物和图片,选择那些具有感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材料、小处见精神的展品,通过相互关联和呼应的展品的巧妙组合来揭示和表现爱国主义精神主题。

文物、艺术类临时陈列。博物馆特展、临展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叙事,一种以视觉为主的传播媒介,其实质是要通过对典型物品的选择,将重点放在学术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结合上,并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呈现,突破单一的文化视角,将不同文化特质放在同一空间中对话。特展、临展兼顾知识性与观赏性,通常以叙事性的语言把展品背后的故事和联系一一展现给观众,对展品内涵以及临展主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向观众普及相关的知识,使得观众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量和知识量。临展体现了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水平。

自然、科技类陈列。自然科学类展览较多采用科技元素来营造氛围。展览打破了长期横亘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界线,将自然和科技展品按照参与式体验式意义上的阐释,根据观众的参观动机,将面对休闲动机为主的观众的概念展示与针对学习动机为主的详细展览在空间上作了区分,使不同需求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展示,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方法。这类展览对改变生搬硬套的现象,扩大观众观察生活的视野,具有启发意义。

民族类陈列。民族类陈列通常以历史主线纵向贯穿,与横向文化分类相结合,系统把握民族文化从初始发展到繁荣的脉络,向观众全面展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民族类陈列并不要求严格按照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全面系统地叙述民族区域社会的历史文化,而是根据各自馆藏的特点与优势,根据各自地区民族资源的特色,将民族社会活动的重点进行串联,从而给出一种民族的生活、生活、发展的基本脉络。民族类展览在依历史发展线推进的同时,通常也会注意到区域民族独特文化横断面的描述,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给观众提供了文化比较的环境,也引导人们从一个多元文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达到了单一文化视角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出入境展览。博物馆展览多方合作还体现在更广泛的国际交流方面。近年,中国博物馆与国外博物馆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的展览数量持续増多,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成效巨大。除了为国际称道的中国古代奇珍异宝主题外,其他生活类主题也不断涌现,在展品选择上具有系统、新颖与多方兼顾的特点,成为文化外交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大小小国际合作展览,不仅起到了文化交流的突出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外对话、碰撞、沟通的平台。

形式设计与展览语境。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门学科交叉更强的艺术性创作活动。

学科的交叉性原本就是展示设计的一大特点,博物馆系统的复杂与功能的多样,使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这种边缘性更加突出。因此,我们不能把博物馆展示设计仅仅理解为单纯的陈列设计,或造型与装饰的美化行为,更不能看成只是解决视觉上的美观问题。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综合的、复杂的、丰富的、智慧的——新时代赋予博物馆展示形式设计更多的内涵。

一个好的形式设计不仅能起到准确和完整表达展览思想和内容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娱乐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形式设计是展览内容设计的“物化”,必须忠实于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必须是对展览内容准确、完整和生动的表达。形式设计的依据是展览内容文本、实物展品和展厅建筑图纸,三者缺一不可。形式设计依次分概念设计、深化设计和施工设计三个阶段。

形式设计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创造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封闭式、半封闭式、全露式,或穿插使用;平面上合理安排;空间和立面安排;正确运用采光;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二是正确地理解展出主题与展出内容:区别陈列的性质和类型;与内容设计人员充分交换意见,正确理解主题和内容;组织好展品,给它们恰如其分的陈列地位。三是要了解展品的大小、数量、重量、色彩、质地、完整情况和保护学要求。四是拉开层次,使观众注意的程度有所不同。五是陈列艺术形象要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六是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富有艺术感染力。七是整体完整统一下的多样变化。八是要善于借鉴,勇于创新。九是要了解市场的材料供应情况,以及技术条件和工艺水平。

平面设计图。以展厅平面为地,按展览计划的要求,将主题及展品组成有机的构造,在这张图中要明确主题的位置,每一主题中展品、说明文字和辅助材料的位置,观众参观路线的顺序,以及供观众欣赏或休息的位置等。设计可维持原建筑的平面,也可以根据展览的要求作出临时分割。展示空间和参观空间的结合,就自然地形成了观众参观的路线,即人流线或动线。人流线的安排控制着观众在参观中的移动轨迹,是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特别值得注意的部分,要做到自然流畅、不交叉、不缺漏、不重复。

主题及展品立面设计图。由平面图派生而来。它以展墙为地,以视线为出发点。内容包括橱柜内与柜外壁面两个方面。其结构以展品座架与展品立体造型为主,再加上某些平面材料。这张立面面图要解决墙面与展柜的关系、展柜与展品的关系,以及展品之间的关系。施工图纸要求精确清晰,具体标注尺寸、材料质地、规格、施工技术上的注意事项等,对复杂的构造还要作出更详细的说明。设计师还要作出经费预算、备料计划和工作日程表。

展览的成功与否,与建设方能否对展览设计、制作与布展进行有效控制密切相关。设计、制作控制和监理不力是我国博物馆展览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概念设计审定、平面和动线规划、重点亮点选定、场景设计、雕塑设计、模型沙盘、绘画创作、多媒体规划、影院规划、参与互动规划、版面规划、展柜设计、照明设计、标识系统、造价控制。展览设计和制作要引入艺术总监制度,聘请有丰富展览工程管理经验的专家担任艺术总监。

形式设计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展示理念和思维的僵化,在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上缺乏深入的配合及沟通,形成所谓的“各司其职”,结果表现在展陈上就是形式主义和同质化、程式化泛滥,结果是造成“千馆一面”的局面。还在固守“以文物为中心”、“用文物说话”作为权威和主流的策展思想,对展览的传播目的不明确,对观众的需求和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展览既不能激发观众兴趣,也无法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主动和展品及展陈资源产生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在释展的过程中,任然没有摆脱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模式的影响,过于强调展品器物文物属性、等级要求等专业性,展品依然是堆砌式的摆放方式,对用光、配色及展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以及延展的艺术、人文精神及生活美学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提炼和表现。展陈制作工艺粗糙,对展品的解读方式也多依靠大量学术性、艺术性都很随意的“造景”来表现,辅助陈列手段单一,且表现形式特别是在场景复原和展厅雕塑部分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不但没有增强展示的个性化视觉语言,反而降低了展陈的总体品质。

科技介入与数字展示。博物馆数字化媒介的出现,突破了藏品展陈的时空限制,丰富了藏品展陈方式,扩展了展陈内容。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实体博物馆中借助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搭建数字展厅,实现(数字化)藏品的现场展示;另一方面是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藏品的在线展示。

展示活动是综合的艺术,又是多因素的工程,从创意设想到开幕成功,庞杂繁复而又艰巨,自然离不开周详的计划。良好的计划通常要考虑很多细节并合乎逻辑。列举的各种一定要齐全,顺序在逻辑上要正确,工作展开的顺序决定于每一项工作。

释展管理是对展示设计和展示工程全过程的管理。博物馆应当推行“项目总监负责制”。释展人职责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人际关系的职责:业主利益的代表;各团队的“组织者”和“领袖”。一位理想的释展人应具备灵活、活跃和善于交际的特征,能够平衡不同性格甲乙双方和合作者的关系并能支配他们;自己既善于循循善诱、柔中有刚,又极有主见,绝对不轻易为他人所左右;理解和尊重设计师及设计中的需求,及时了解工程的进度与问题,了解经费情况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2、信息分配职责:释展人是实现策展过程中的中枢神经,能自觉发展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捕捉动态、调整方向、推动工作。

3、决策和总负责的职责:释展人是一个障碍的排除者,当有很多内外因影响工作运转时,能够及时做出决策并排除障碍;同时释展人也是一个艺术质量、技术设计、人力、进度、材料、资金、工具设备等资源的配置者。

经费控制和汇报技巧。预算的目标是为展示活动提供财务上的保障。主要包含总体实施管理费、设计费、资料费、借展费、施工制作费、税费、专家咨询费、相关人员劳务费、安装费、水电费、仓储费、运输费、保险费、宣传费用、印刷费及不可预见费用等等。

对于释展人而言,无论是与领导打交道,还是参加竞赛、竞标,汇报方案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汇报是什么?是交流。释展人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从业者,从衣着到谈吐,全身上下都是语言。其工作核心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用一切办法让决策者信服你的提案。图纸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毕竟相对生疏,有距离感。在面向决策者的时候,汇报作为面对面的交流,变得非常重要,重要到需要将其提高到战略高度的层面来思考问题。

方案汇报的要素。一是依据对方反应使用适当措辞:“首先要思考的是,对方看到这个方案会有什么感觉,然后依据对方的反应而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表达方式”;二是想象决策者预期的答案:“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硬要说的话,如果观察力强,就能够辅助想象力……要去想象对方现在想从我这里听到些什么,以汇报方案来说,就是去想象业主希望我提出怎样的方案?为什么他不去找别人而来找我?”三是提出设计依据:“假设我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这样的方案,最重要的就是清楚说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的‘证据’……重要的是这样的想法以及看待事情的方法!”四是创新叙述方式表达方案内容:“不必说那些大家都会说的话,而要用与众不同的叙述方式来表达企划内容,才更能取得信任感。”五是汇报文字必须细致:“要思考应该从什么观点切入,应该怎样铺陈开来,能不能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等等。然后,重要的内容要能让人印象深刻,所以一字一句都马虎不得,还必须用心将重点理出来。最后,要反复推敲到即使没有图表作补充,也能准确传达设计理念。”

三、释展三部曲施

营造展示空间新魅力。舞台上的背景环境与演员一样,都是“戏”里的角色,只不过二者一静一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一个大舞台,它是一个信息的“场”,这个“场”同展品及其传达的信息紧密地融合为一体。

在现代的博物馆设计里,完成信息传达功能的媒介可以有很多。但首先我们不防把整个展示空间看做是一个总媒体——空间媒体。空间的处理问题在博物馆设计中是一个重点。

观众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不是个体的展品的魅力,而是展品存在的空间给予人的感官与精神上的震撼。这个空间的氛围,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印象与评价。优秀的设计会使观众在一进入博物馆的空间领域时,就被博物馆环境特有的文化意境所吸引,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与参观欲望。

空间媒体传达的是一种场所精神,这种精神是博物馆最希望表达给观众的东西,而并非某种具体的事件。展示空间首先应为所有的展品创造整体和谐的精神环境,并把属于这一空间环境的展品情节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感觉到合理、协调、自然。而强调个体的性格化表演,则是具体的展示道具所应完成的任务。

人是展示空间中一个流动的元素。所以不可以忽视人在空间中活动时对效果的影响。无人的空间和有人的空间,安静的空间与喧闹的空间给人们的感觉是大不相同的。空间的设计要顾及非理想化的状态,要解决好在这个空间中发生的种种可能。

虚拟概念空间——利用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语言来传达一种概念化的环境,主要强调“神韵”而不是具体的形态,它类似于中国传统水墨所追求的意境。

诠释展品信息新视点。要以整体的观念来确认博物馆中展品的地位和角色。我们必须了解展品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个体展品在整个展览中的位置(价值量)。其目的是为每一个展品创造适合于它存在的“场”和“精神环境”。

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是要向人们展示它美轮美奂的风采和一个时代人类精湛技艺与文明,让人们欣赏、赞叹、开阔视野并受到启迪。科技馆里的一个声波操作仪,是要通过直观的方法向人们展示在人们身边时时发生、却不被注意的物理现象,让人们了解基本的物理知识,同时激发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设计师只有了解展品的展示目的和将传达的相关信息,才能进行准确的设计定位,选取适合的方式有效地完成信息传达。

博物馆的展厅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加工厂。观众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接受预期要传达的信息量,是衡量博物馆展陈优劣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内的一些知识性很强的博物馆,大多只是将展品按常规方法陈列,仅仅注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名称、年代、材料)。非专业观众只能获得最表面的信息,无法深刻地理解其真正的价值与艺术魅力。这种简单的展示方法造成展品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从严格意义上讲,展陈设计不仅仅是解决展品、造型、氛围、色彩、照明等单纯的审美和技术问题,更需要调动各组设计元素和信息媒介积极有效地完成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传达。

实现观众与展品“对话”的桥梁,除了展柜图文视频这类常规展示外,又有哪种方式能让公众喜爱呢?那无疑是艺术场景了,它为吸引观众、引导观众自由解读藏品,了解不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也正因如此,在大量的实践验证后,场景在世界各地各类博物馆中得到迅速传播、效仿和发展。如今已成为陈列中最为常见、有效的一种表现手段。经过数十年的感官检验被观众和展方重视,已然成为博物馆展陈乃至新艺术媒介中的大趋势。

静观博物馆展陈圈内的现状,场景艺术目前仍存在着展示内容演绎平庸,科学性、真实性无法把控,艺术水准参差不齐、费用高昂和制作粗糙等问题。在制作和创作场景的因此,不要光注重花哨表现形式,应当更多的关注与知识性、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美观性共生原则,坚守设计和制作的精巧和有吸引力,经得住时间的推敲。

博物馆从观众的兴趣来选择展览题材,那其实是以市场为概念的主流想法,是需要有一部分展览去做这种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展览都要这样去一味地迎合,有些展览还是必须去挖掘学术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永远要放在第一位置。

大部分博物馆涌向了一条“网红之路”,积极拥抱这两年的“文博热”。随着短视频风潮席卷全国,博物馆们也纷纷不甘寂寞,争相推出“戏精文物”与“魔性表情包”。媒体公众自然是一片赞誉之声,然而也有文博专业人士指出“大家只记住了表情和好玩,文物本身的信息其实是传播不出去的。”更值得深思的是,“博物馆并没有对自身功能的准确定位,更多的是被娱乐化、快餐化带进了以流量论高度的大坑。” 博物馆并非不能拥抱短视频与社交媒体时代,而是要清楚自己的立身之本,正如微博历史博主boxue0916所说“博物馆守护的还是文物的真实和深重,博物馆收藏的植根越深厚,才可以为与时俱进的艺术实践提供坚实可信的灵感。”

面对“火”起来的博物馆,怎样服务和运营。云南省博物馆马文斗馆长认为,博物馆一开门就迎来观众高峰。博物馆人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对博物馆的这份热爱。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王仁湘认为,“不能只满足于这种层次的火,‘火起来’与真正‘活起来’还不能画等号。”文物活起来的主要目标在于国民文化觉醒,在于振奋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精气神。因而,在肯定博物馆文化热现象的同时,还应保持一份冷静。

在此,希望博物馆在努力跻身网红的路上,能够停下来想一想代价是什么。抓住机遇,苦练内功,积极探索博物馆基本功能可持续良性发展新思路和新办法。

1650784721904056.jpg

四、回归初心的展示之道

释展的根本是为展示对象营造一种适合的环境精神,而非具体的物质创作。对于观众而言,释展应是传播观众能看的懂的东西。一切看似轻描写,但却真情流露。

释展是一种服务。释展人始终要具备一种为观众服务的精神,对展览本身抱着一份谦和的态度。

释展是带着镣铐跳舞。总有人在埋怨:博物馆展陈工作的限制太多。既要严格按照内容文本推进,又要遵守展品保护条例,还要受场地、经费、技术手段的制约,各种条文规定连篇累牍,让人头痛。这样能怎么做好释展工作呢?从来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生活在各种制约中,释展也自然存在着制约。乌托邦式的释展工作也有,但具体的为人服务的设计必须要面对种种限制。但那不是束缚,须知:“鱼要在水中才能生存,但鱼必要先适应水,否则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释展”需要我们放下以往的执着与禁锢在头脑里的传统观念。“释展”的本质需要我们去探求,并且越深入内部,我们越是惊奇地发现:创新的道路原本很宽广,原本向外无限伸展,只不过是人们的惰性,种种既定的形式与习惯将其掩盖了。

所以我们应该破除“概念分割”的观念去看待释展。释展本来无界限。各种领域的知识,各种方法,各种材料从来都没有界定专门为谁服务。当释展人对展陈的理解上升到一定境界时,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释展到达“不择手段”时,也就有了“手段”。

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

在此,感谢贵州省博物馆给予我这样的一个平台,感谢各位同仁耐心地坐在这里听我讲述我对博物馆展示工作的一点粗浅认识,但愿没有浪费各位观众的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