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期:纪要丨探秘两中山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4036次 发布时间:2020-08-04

    

主讲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博物院分党组书记、院长 罗向军 研究馆员
   

时   间:2020年7月4日

地   点: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

开场
                   

本期贵博讲坛由贵州省博物馆李甫副馆长主持,首先,李甫介绍了“贵博讲坛”的内涵,并对演讲嘉宾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北博物院罗向军院长进行了介绍。

     1650853651834707.jpg

▲李甫副馆长主持讲座
   

罗向军院长首先对贵州省博物馆表示了感谢,并对贵州省博物馆《多彩贵州·民族贵州》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表示祝贺。罗院长指出贵州省博物馆多年来,历代博物馆人为此展览所做的贡献,是近年来,贵州经济、文化等大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文化成绩;其次,罗院长对很多观众专程从外地特地赶来聆听讲座表示感谢。
   

1650853700959840.jpg    

▲罗向军院长讲座现场
   


   

讲演
                   

一、前奏:河北与河北博物院 

罗院长现场调查了听众对河北的印象。贵州有贵州话,河北没河北话。河北环绕京津,北京98%以上的边界都是河北,像一个未握紧的拳头,护卫首都。

清朝时期: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式设立直隶省,巡抚驻大名府。雍正八年(公元1730),设直隶总督署于保定,省会遂迁往保定,直至晚清。对外通商之后,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总督也常常在津门办公,天津也算半个省会。

民国初期:民国肇建之初仍设直隶省,省会天津。1928年 6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河北省名出现),省会仍在天津。1928年10月省会迁北平。1928年才有河北省的定名。1930年10月省会再迁天津。1935年6月天津改为直辖市,河北省会又迁保定。

抗战时期:1937年日寇入侵,华北沦陷,河北省政府成了流亡政府,居无定所,办公人员逃到哪里,哪里就是省会。1945年抗战胜利后,河北省政府在西安恢复办公,不久回迁北平。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7月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保定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河北省第一个省会。1958年2月天津变为省辖市。1958大跃进,周边紧张局势有所缓解,分散办公的机关就想迁回保定集合办公,但是迫于形势还是没能实现。1958年4月省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决定,省会由保定迁往天津,在一年之内完成了搬迁。1966年,美入侵越南,加上中苏关系恶化,按照“备战、备荒”指示,河北省委决定将省会撤出天津,迁回保定。1967年,天津恢复中央直辖。1968年1月,北京军区召开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建议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同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河北省革委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成为河北省新省会。省会迁石后并不平静,有一番“留石”和“回保”的争论。1971年3月,周恩来总理批示,河北省省会就地建设,不再迁。自此,省会便常驻石家庄。

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位于保定市莲花池院内,1982年搬迁至石家庄。当时的河北省博物馆都是老百姓在专家的指导下义务劳动的,质量非常好。河北博物院现有南北馆。

二、两中山:战国中山与西汉中山 

观众对中山国的印象首先就是东郭先生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中山狼”: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射中一只狼。仓皇而逃的狼遇到了东郭先生,并恳求东郭先生救它。东郭先生怜惜狼,在赵简子面前蒙混过关、救下恶狼。获救的狼却险些吃掉他。中山国就是以这么一个故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别的地区的故事更多,但由于中山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史学家专程为他记载,史学家对中山国的评价也不高,从红楼梦中也可以体现。红楼梦第七十九回贾迎春误嫁孙绍祖:“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一)战国中山国
   

中山国从被知道名字到灭亡大概 200年的时间,牵引了六国之间的合作抗衡,虽然对于中山国的记载较少,但是大家对中山国的印象也很深刻,因为其历史地位很重要。 

1.“中山”的史籍透露

中山国存世(公元前506—公元前296年)共计210年。

公元前774年,“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国语 .郑语》

公元前530年,“鲜虞,白狄也”                          

公元前530年,“晋伐鲜虞”《春秋.召公十二年》

串起来的意思就是:中山国是鲜虞人建立的,鲜虞人属于白狄族(白狄族鲜虞部)。

公元前506年,“中山,鲜虞”《左传.定公四年》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史记.赵世家》(献侯十年)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令乐羊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战国策.秦策二》(赵烈侯元年)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被封为诸侯

公元前381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史记.赵世家》(敬侯六年)

公元前337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史记.赵世家》(敬侯十年)

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

公元前306年—前296年 赵灭中山,迁其王(尚)于肤施。《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年—赵惠文王三年)

中山国在春秋时期定都在顾。

1935年,一位农民在平山县下七汲村西南发现一块大河光石,石上刻有十九个字,李学勤释读为,“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丌(其)臼(旧)将曼敢谒后尗(淑)贤者”,其中“丘”和大墓有关系,李先生分析附近应有河,石头被河水冲刷得非常圆润,也应有碑,但最后没找到。 

2.中山三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共出土文物两万余件,揭开了战国中山国的神秘面纱。

一进河北博物院战国中山国的展厅,屏风后面就有三件器物。“中山三器”。因为上面都有很长的铭文。方壶,照片中用红线所标示铭文说明了五代的世袭。鼎,展示的是复制件(原件因为断裂无法展出),是所有的出土的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意义重大。圆壶,前两件是先王做的,但是这一件是他儿子做的,上面写着对先王的悼词。从铭文理清了中山国七代国亲。

 图片1.jpg   

铜方壶

图片2.jpg    

铜方壶铭文

铜方壶(高63cm),刻有铭文450字铭文。铜方壶刻有铭文450字铭文,其中提到了“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等中山国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中关于中山国君世系记录的缺漏。铁足大鼎上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领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 

图片3.jpg    

铁足铜鼎 (高51.5cm),刻有铭文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其上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领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

图片4.jpg    

铜圆壶 (高44.9cm),刻有铭文205字铭文。悼词中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也赞扬了相邦周的伐燕功绩,提醒后代要牢记先王功德,发扬其优良传统。

公元前388年后,中山桓公再一次复国,并迁都于灵寿。中山复国后共历五代。成王和图片1.png两代国力最强:于公元前323年,中山与齐、赵、魏、燕并为王。图为中山侯铜钺(长29cm,宽25.5cm),其刻有铭文两行16字:天子建邦,中山侯㥯。作兹军钺,以敬(警)氒(厥)众。 

从现存文献和中山王墓所出土的铜器铭文得知,战国时期中山国共历七代。中山王图片1.png时期国力鼎盛。

图片5.jpg    

3.中山国地理位置

战国时期,中山桓公定都灵寿故城,是中山国最强盛的时期。根据《春秋左传集解·经》等记载,中山建国后已占有了今河北中部大部地区。
   

4.战国中山国的经济

战国时期中山国经济发达,大量使用铁制农具。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由游牧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大量使用铁制农具,农业生产发达。

中山国掌握了先进的“高温液体还原法”铸造技术,并且开始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出土有两件白口铁的铁斧,即是经过了柔化处理。

文物介绍:
   

图片6.jpg    

铁釜(高34.7cm,肩宽37.2cm,口外径24cm),由八块范组合浇铸而成,灵寿古城居住遗址出土,迄今为止出土最大的战国时期的铁釜。
   

图片7.jpg    

铁火盆(高18.cm,长88.4cm,重74.1公斤),外壁两侧的兽面铺首衔环,环为铜制,与铁质兽面用套铸法连接在一起,是迄今出土最大的战国时期的铁火盆.
   

图片8.jpg
   

成白刀币是中山国自铸的专有货币,它与币范同时出土于灵寿古城官营手工业铸造铜器作坊遗址内。图为成白刀币(长13.5cm,刀宽1.5cm,重17g)及其石范(长21cm,宽3.5cm)。

    

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还出土有燕国、赵国的货币;居住遗址出土有晋国的货币。不但发现了货币还发现了铸币的范。图中依次燕国铜匽刀币(长13.6cm,刀面宽2cm,重17g),赵国铜白化刀币(长12.9cm,刀面宽1.6cm,重7.5g)、铜甘丹刀币(长13cm,刀面宽1.5cm 重8g),晋国铜空首尖足布币(高14.1cm,肩宽宽6cm,重38.5g)。 
   

5.战国中山国的文化

鲜虞中山国接受了中原文明,也遗存了一些自身特有的文化习俗。陶人俑拜山出土于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形象地反应出中山国崇拜山神的习俗。另有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铜山字型器等。铜山字型器,下面是中国,上面是山,所以像个中山国的“国徽”。


图片11.jpg   

中山国有“以山在邑中”的风俗,即表示对山的崇敬,又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战争时期还可以起到瞭望和指挥的作用。

遗址中出土了大批书写或刻印有文字、符号的文物,其文字与中原地区相同。

按照学界内的主流观点,中山国的文字应该被归属在晋系文字。何琳仪、黄盛璋两位学者认为,中山国的铭文字形结构、字体写法与晋系文字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某些文字能够达到完全相同的地步。还有一些相近的文字只存在这一两个笔画的差别;中山国文字与楚系文字在时间、装饰手法、来源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的文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6.文物选介

                           

图片12.jpg   

图片13.jpg

     狩猎宴乐图铜盖豆(通高19.6cm,口径17cm)以及其平面展开图。器物的捉手顶面、盖面、器腹、柄座上凸铸七组图案,豆盖上是两组狩猎宴乐图,豆的腹部是两幅狩猎图,共计90个人物、63只野兽、26只鸟和6条鱼。(展示狩猎宴乐图铜盖豆平面展开图局部、盖的纹饰展开图)

图片14.jpg    

金银狗项圈(各长38.26cm),用长方形金片、银片分别卷成扁管状连缀而成,项圈外面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
   

中山国有著名的北犬,因为此金银狗项圈是金银的,所以一定是王的狗,且应该是北犬。中山王厝墓的两个车马坑和一个杂殉坑共出土马骨架30具,能够看到车痕迹的有4辆,其余车辆尽毁,经专家推测,应随葬车10辆。其中,2号车马坑的2号车装饰最为华丽,其装饰构件为金、银、青铜制成,是一辆王车,具体为金路车。

路,又写为辂,指的是古代豪华的车。《白虎通义》指出,路者,君车也。《周礼》将路明确为王车,记载了“王之五路”,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五种礼仪用车。

玉路是祭祀用车,辕、衡、毂等部件的末端用玉石装饰;金路是会见宾客的用车,部件的末端则用青铜装饰;象路是日常游宴的用车,部件的末端用象牙装饰;革路为兵事用车,部件末端包有牛革,用漆装饰;木路是田猎用车,最为朴素,部件末端只用漆装饰。以上均为吉时用车,若在丧期,则改用丧车。
   

图片16.jpg
   

图为2号车的错金银铜车軎(长7.3cm,内端径5.6cm,外端径2.9cm)、龙首形金衡帽(长9.8cm,径3cm)。

图片17.jpg   

图为同期出土的其他车辆的金属构件,依次为金轭鉤(长7cm,宽4.4cm)、错金银铜车軎(长7.3cm,内端径5.6cm,外端径2.9cm)。
   

7.战国中山国的军事

中山国人能征善战,为了抵御赵国,中山国在太行山东麓、沿唐河东岸修筑长城,北起今涞源县,南到今顺平县,全长约90公里,沿线有多个隘口和关城。著名的战争有:引水围鄗、征伐燕国。

(1)引水围鄗

鄗邑,原为中山国的属地,被赵国强占,公元前332年齐魏共同伐赵时,中山国趁机决槐水围鄗邑,迫使赵军龟缩在鄗邑之中,直至齐魏撤军,中山军队才离开这里。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决定胡服骑射,教训保守的公子成说,“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对肥义说,“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2)征伐燕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燕王哙禅位于其相国子之,太子平逃亡终南山。齐王助太子平攻回燕国。中山国也趁机攻入燕国,占领土地数百里,夺取城池数十座,并掠夺了许多金银财宝,铸成三器。

(3)文物介绍

图片19.jpg    

金戈鐏(通长21.2cm,长径4.4cm,重902g)纯金制成,是中山王铜戈用的鐏,上端为筒状圆銎,用以插柲,下端为八棱形,便于手握。鐏上装饰两条方向相反的龙,龙眼用银和蓝琉璃镶嵌。
   

图片22.jpg
   

圆形猎帐顶帽(高29.2cm,直径39.5cm,銎外径16cm)
   

8.战国中山国的王陵

灵寿古城西城北部和西城之外的两片区域,是中山国的王陵区,共有七座王族墓,现已发掘中山成公墓、中山王图片1.png墓和中山王族三、四、五号墓。

中山成公墓和中山王图片1.png墓均为“中”字形积石墓,设有存放随葬品的库室。两墓主室已被盗空,库室内文物幸存。成公墓和王图片1.png墓上原有巍峨的享堂建筑。

图片23.jpg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长96cm,宽48cm)图版用宽银片嵌出“中宫垣”和“内宫垣”两周,其内用银丝标识墓的封土底边。内宫垣北部嵌“诏宗宫”“正奎宫”“执帛宫”和“大将宫”,丘内用金片嵌享堂建筑的轮廓线,有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图中标示出各个建筑的长度和间距,图版比例为1:500。王堂上部铸有国王命令修建陵墓的诏书,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铜版建筑规划图。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死后以“含珠鱗施”的方式厚葬,即在死者身上覆盖如同鱼鳞的玉片,是汉代玉衣殓葬的前奏。 

9.中山多美物

图片24.jpg    

中山王及其家族墓出土各类青铜器2880余件,礼仪用器雄健豪放,生活用具奇巧瑰丽,错金银器光彩斑斓,动物造型维妙维肖,显示出中山国高超的铸造工艺,散发着浓郁的战国时代特点。
   

图片25.jpg    

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通高36.2cm,上宽边长47.5cm)
   

错金银四龙四风铜方案座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战国时期斗拱应用的实例。右图为灵寿古城铜铁器作坊遗址出土的陶交互斗。

图片26.jpg
   

错金银铜牛屏风座(通长53cm,高22cm)、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通长51cm,高21.9cm)、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通长55.5cm,高22cm)。

图片27.jpg
   

双翼神兽(通长40cm 高24cm)


   图片29.jpg


   

十五连盏铜灯(通高82.9cm,底径26cm)灯体可拆分成8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

26b8b171f5a2266abf66d3a7c8a0016c_W020200804419897636393.jpg    

磨光压划纹黑陶,造型端庄优美,纹饰流畅典雅,色泽漆黑明亮,外表光滑细腻,是中山国特有的陶苑奇葩。图为磨光压划纹黑陶鼎(通高41cm,最大径39.5cm)、鸭形尊(通高27.8cm,长36.2cm)、球腹壶(通高33.4cm,最大径14cm)的展厅实景效果。 

图片36.jpg    

中山王族墓共出土玉器1000余件,玉质莹润,造型生动,工艺细腻,代表了战国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王族墓出土的石器有随葬明器,也有实用器物,其中的边框饰和石刻板雕刻线条豪放,纹饰生动。图为拱形回首龙形黄玉佩黄玉佩(长23.6cm,宽11.4cm,厚0.5cm)、四凤白玉饰(宽5.8cm,高2.5cm)、透雕夔龙黄玉佩(直径6.4cm,厚0.5cm)。
   

图片39.jpg    

书字玉器(长6.2cm,宽3.4cm),中山王喜爱收藏美玉,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上有墨书文字,有人名、玉器名及“集玉”“集它玉”字样,为研究古玉的定名和用途提供了可靠材料,也记录了器物的流传经历。图为墨书双龙青玉佩,有墨书“它玉珩”。

图片43.jpg

图片44.jpg    

    

石制六博棋盘(长45cm,宽40.2cm)由16块青石板拼成,同时出土有水晶棋子。 

“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枢辖”出自晚清郭嵩焘《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原序。

秦即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昔日的中山之地,统归恒山郡管辖。

西汉王朝建立后,继续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同时,鉴于亡秦孤立无援的教训大封同姓宗室为诸候王。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先后分封了刘喜、刘交、刘长、刘沸等九个兄弟子侄为王。以后各朝又陆续分封,这其中即有封于中山故地的中山国。中山国始封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从地理位置考察,西汉中山国基本承袭战国中山国的境域,辖境约在当今河北省中西部的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地区。自此,中山国作为封建统一国家中的封国,再次出现在历史的版图上,直到南北朝以后封国制度消除。

(二)西汉中山国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改中山郡为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也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公元前113年,薨,葬于河北满城陵山。直到1968年5月,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官兵在满城县陵山施工时发现,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由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主持古墓的发掘,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刘胜和窦绾惊现于世。 

图片45.jpg    

1.满城汉墓的地理位置

陵山是太行山东麓的一座石灰岩小山,两墓坐落在陵山主峰的东坡上,相距约104.5米。1968年5月,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奉命在河北满城陵山进行军事工程施工,开山炸石、清理坑道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河北的考古人员现场勘查,推知是保存完好的汉代大墓。上报中央后,得到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负责安排墓葬的考古发掘。2001年,满城汉墓被评为了“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墓主人身份

图片47.jpg    

“中山内府”铜镬,口沿上刻有一行23字的铭文,其中所记年代“卅九年九月己酉”。
   

河北省满城县,西汉时为北平县,属中山国辖地。根据《汉书·诸侯王表》的记载,西汉中山国前后共有10个王,每个都有自己的纪年。其中,只有靖王刘胜在位42年,其余都不到30年。确定一号墓主人为刘胜。

西汉时期盛行夫妻合葬,同墓地而不同墓穴。陵山的两座古墓正是在同一个墓地,却分葬在两个墓穴。二号墓的形制与规模与一号墓不相上下,在2号墓出土了大量五铢钱,铜器铭文也有“中山内府”字样,墓内没有兵器,却多了化妆盒、梳妆盒等女性用品,墓主人穿的是女式金缕玉衣,出土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窦绾”的字样,一面为“窦绾”二字,另一面为“窦君须”三字。由此得知二号墓主人姓“窦”,名“绾”,字“君须”,是刘胜的妻子,也就是中山王王后。
   

3.刘胜其人

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哥哥。为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喜好文辞,在文学创作方面颇有成就。

西汉朝廷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力,实行削藩政策。刘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认为诸侯王不应参与政事,安享俸禄就可以了。史书记载:刘胜“乐酒好内”,疏于政事,终日以声色为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也是他看破时局、求安图存的生存之道。
   

4.金镂玉衣

刘胜与窦绾墓中均出土一件金缕玉衣,这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

图片46.jpg    

刘胜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玉衣(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

图片48.jpg

整件玉衣制作最精巧的部分是手套。手套呈握拳状,使用的玉片较小,需将100多片不同形状的玉片按照手形连缀起来,制作难度非常大。据专家推测,当时制作一套“金缕玉衣”大概需要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耗费十多年时间才能完成。图为刘胜金缕玉衣局部。
   

汉代,玉器制作有了很大发展和创新。满城汉墓出土了礼仪、陈设、装饰用玉90余件。

出土的玻璃耳杯、玻璃盘是我国考古发现中较早的古代玻璃器皿。经光谱定性分析,主要成分为圭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

图片49.jpg
   

刘胜墓出土了石俑5件、陶俑18件。石俑高大,高34~47cm,为汉白玉雕刻而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汉白玉人物石雕。陶俑则形制大小相同,高41.5cm。

5.出土灯具

图片50.jpg   图片51.jpg

                   

图片52.jpg                   

                   

满城汉墓出土灯具64件,其中铜灯19件。造型大多以人物、动物为主,造型美观,构思巧妙,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图为铜朱雀灯(高30cm)、铜羊尊灯(高18.6cm,长23cm)、当户铜灯(高12cm)。 
   

图片58.jpg    

长信宫灯(高48cm) 

姿挺拔优雅,展现汉代端庄、谦恭的礼仪发式是汉代女子的常见的发型,叫椎髻。头巾叫巾帼。服饰为宫女的衣服,叫深衣。
   

6.出土炉具

熏炉是古代室内燃香用的器具。满城汉墓共出土7件熏炉,样式各异、造型美观。

图片63.jpg    

错金博山炉(高26cm,腹径15.5cm)
   图片64.jpg

7.出土日用杂器

    

满城汉墓出土了案、镜、漏壶、尺、权、箕、手杖、挂钩、镇器等大量的日用杂器,有些物品一直沿用至今。图为铜朱雀衔环杯(高11.2cm),出土时杯中尚存朱红色痕迹。
   

8.出土文具与文玩

铜骰、行酒令钱是刘胜夫妇生前宴请宾客时行酒令用的。行酒令钱共40枚,外圆内方,正面铸篆体阳文,背面没有纹饰。其中20枚分别铸有“第一”至“第廿”字样,另20枚铸三字或四字韵语。这枚铜骰共18面,通体用金银丝错出隶书或篆书文字,16面为数字“一”至“十六”,另外2面相互对称,分别是“酒来”和“骄”字。各个面的空隙间还用金丝错出三角卷云纹,并镶嵌红玛瑙和绿松石作为装饰。
   

9.出土车马器
   

刘胜和窦绾墓中设有专门的车马房,共随葬10辆马车,29匹马。这些车有刘胜夫妇出行乘坐的安车,游猎时的猎车,还有在宫廷游乐时乘坐的小马车。出土时车的木构架已朽,只剩下装饰华丽的金属部件共计3000余件。

图片72.jpg    

车箱一般为横长方形,木质,宽约1.5m,长约1m,后部开门。遗存的金属构件有铜较、承弓器、锯齿形器、门包角、门拉手、冒、环、管、钉等。图为错金银铜承弓器、铜管、铜环、锯齿形器。

图片73.jpg

图片74.jpg    

    

错金银铜校(长21.7cm,宽0.8cm,高6cm)用金银错有六组云雷纹,经测算,每组纹饰长约4.2cm,直径为0.5cm的圈状纹饰内有5层细线,每根细线不足0.1cm。右图为对称分布的2组纹饰。

图片75.jpg    

车箱前端的车辕、车衡以及车轭、车轙的端头均装有铜制饰件,既起保护作用,也是漂亮的装饰。图为错金银铜轙(高5cm,宽6.25cm)鎏金镶嵌龙首形铜辕饰(长20cm)。
   

10.出土兵器

满城汉墓出土了大量兵器。玉具剑是用玉来装饰剑柄和剑鞘的剑,盛行于战国、两汉时期,帝王贵族佩戴它以显示其尊贵的身份和地位。这件玉具铁剑,是我过最早发现的玉饰齐全的汉代玉具剑。 

玉剑饰,通常以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为组。一般剑首镶嵌在剑柄之首端;剑格置于剑鞘与剑柄交界之处;剑璏固定在剑鞘上,供穿系革带以连结腰间的器物;剑珌则是嵌于剑鞘末端的装饰品。图中依次为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图片78.jpg

    

弩,是一种由弓发展而来的远射程杀伤性武器,共出土弩机18把。图为刘胜墓出土的铜弩机(长9.5cm)。

图片92.jpg
   

西汉以后,为适应骑兵马上作战的需要,刀、匕首逐渐取代了剑。图为刘胜墓出土的错金铁匕首(长36.7cm)。
   

11.出土饮食器具

    满城汉墓出土文物中,用于烹饪饮食的器皿达千余件,以铜制器皿最为精良。图为乳丁纹铜壶(高45cm,口径14.2cm,腹径28.9cm)、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高59.5cm,口径20.2cm,腹径37cm)。


   图片80.jpg

    

错金银鸟篆文壶(高44.2cm,口径15.5cm,腹径28.5cm)盖上有12个字“为荃盖,错书之,有言三,甫金鯠”。壶身共32字,“盖圜四苻,伊尊成壶。盛兄盛味,渰於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图为壶身铭文,行1为颈铭,行2、行3为上腹部铭,行4、行5下腹部铭。

图片81.jpg    

熊足铜鼎(高18.1cm 腹径20cm)
   

铜套杯(一套五件,口径长8.2~25.9cm)
   

12.出土医疗器具

图片83.jpg    

图片84.jpg   

满城汉墓出土有成组的医疗器具,这在我国汉代考古中十分罕见。出土2件水晶砭石,是应用于切割手术的医疗工具。出土了9枚医针,其中4枚金针,5枚银针。图为水晶砭石(长2cm,宽0.6~1.3cm)、医针(长5.4cm~6.9cm)。
   

13.出土钱币

图片86.jpg    

满城汉墓出土69枚金饼、4208枚铜钱,铜钱中除2枚半两钱外,其余皆为五铢钱。关于金饼,刘胜墓出土40枚,窦绾墓出土29枚。含金量为95~97%。重量为16~18g,直径1.8至3.1cm,约相当于西汉时的一两。

图片87.jpg    

西汉初期,仍用秦代半两钱制,仅仅是沿用名称,其重量已远不足半两。图为半两钱(直径2.4cm,重2.47克)。

图片90.jpg

图片88.jpg

      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钱,行五铢钱。铢为敢带最小的重量单位,约为今天的0.65克。最初是由各郡国自行铸造,钱币的字体和大小各有不同,满城汉墓出土的郡国五铢几乎囊括了目前缩减郡国五铢的所有品种。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将地方铸币全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专职铸造,各郡国钱停止流通。三官五铢制作精致,文字规整,具有小篆气质。图为郡国五铢钱(直径2.55cm)、上林三官五铢钱(直径2.55cm)。

   

14.出土陶器

图片89.jpg    

满城汉墓出土陶器997件,其中彩绘陶盆12件,陶酒缸33件。图为窦绾墓出土的彩绘陶盆(高18.1cm,口径55cm)。

   

满城汉墓工出土33件陶酒缸中,出土时部分陶缸的肩部写有“甘醪十五石”“黍酒十一石”“稻酒十一石”等文字,出土时,缸底残存白色粉末状渣子。“甘醪”“黍酒”“稻酒”是酒的名称和种类,说明汉代人已经用多种谷物酿造不同的酒。如果将这些大缸都装满酒,可达一万多斤。


   

交流
                   

1问:在燕国的展厅里面也有九鼎八簋,为什么是陶制的,是燕国的偏好还是特殊历史原因?

答:燕国也想用青铜,没有特殊原因。是因为燕国太偏了,是战国七雄最穷的国家。但由于燕国不够富裕,所以以陶带铜制作九鼎八簋,其纹饰都和青铜一样,也做得很大。青铜要留来做礼器,武器战车等,因为铜不仅仅是礼器,也是国力的象征。

2问: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的工艺很多,和出土的资源有关系吗?是因为在错金银器工艺方面更强吗?

答:和满城汉墓没有被盗有关。错金银并不仅仅是满城汉墓,在整个中原地区都是很成熟的工艺。但是因为这边集中出土比较多,王城里面有很多工匠,所以不是经济更强工艺更精湛,只是这边出土更集中。

3问:中山国出土的牛角小玉人,其头饰在当时是属于什么身份的人的头饰?

答: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最边上的儿童没有梳这种发饰,成年人都梳那种发饰,但从衣服纹饰来推测,应该属于王族贵族。但由于对战国中山国的记载太少,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可以继续研究。

4问:自古燕赵多悲歌,但在司马迁对河北地区人民的悲壮和我们的理解的悲歌并不一样,所以您觉得关于河北人的“悲歌”应该如何理解?

答:首先古今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因为世界在不停的变化,所以并不能用古人对河北地区的评价来衡量现在的河北。就当时的河北来说,就是因为燕国很贫穷,称王很晚,所以比早称王的地区更有礼制。燕国穷但是不愿意受气,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和血汗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正义。其实和荆轲刺秦一样的道理,明明知道是要死的,但是还是要去,拿命来换正义。所以所谓的燕赵多悲歌,悲歌不是悲哀,是悲壮,是视死如归。

105d18adcec73ccc26d589c389adf305_W020200804419939794471.jpg    

▲贵州省博物馆志愿者王静玉女士提问

总结
                   

李甫副馆长最后总结:非常感谢罗院长在疫情期间,百忙之中、不远千里抽出时间来到贵州省博物馆,为我们进行如此精彩的演讲,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山国辉煌的历史文化,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罗院长。今天的讲座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贵博讲坛的忠实粉丝继续关注下期讲坛预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