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期:纪要丨季风海洋——考古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办公室 阅读:3076次 发布时间:2020-08-17

1650856721548507.jpg


开场

1650856798372180.jpg

李甫副馆长主持讲座

讲座由李甫副馆长主持。李甫副馆长介绍,本次讲座观众积极踊跃,还有80余位后补预约的观众不能现场聆听。贵博讲坛迄今为止举办了35期,但只有34位学者,其原因就是魏峻老师是第二次登上贵博讲坛,由此可见魏峻老师学识之渊博。


演讲

魏峻老师首先对贵州省博物馆、对来到现场的观众表示感谢。上一次在贵博讲坛分享的是博物馆管理方面的内容,本次讲座主要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的历史悠久,他曾在广东从事很长时间的水下考古工作,如南海1号沉船考古等。在此,想将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与大家进行交流。

1650856843409031.jpg

魏峻老师讲座现场1

1650856890369833.jpg

魏峻老师讲座现场2

首先讲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的来源,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经过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李希·霍芬于1887在《中国亲程旅行记》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他对中国地质学也做出过很大贡献,比如第一个提出黄土高原风成说,第一个指出罗布泊在古代是湖泊所在,第一个将高岭土翻译成拉丁语的学者。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东段“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东段“长安—天山廊道路网”.jpg

丝绸之路东段“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190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提出丝绸之路有两条,北道通康居,南道通印度等海港,但他还未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1967年,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2016年,中国开始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中国段涉及到东南沿海的四个省份30多处的点。

要厘清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首先我们来看看船舶的起源。中国是海洋大国,船舶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人认为舟船起源是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如《淮南子》则有“见窍木浮,而知为舟”的说法。《物原》更进一步指出“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在中国古代,对一些器物的发明过程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就把这些物品的发明归于名人,如燧人氏、伏羲氏等。但考古学的证据却揭露出别样的事实。中国船舶的考古学证据,中国最早的船舶实物证据皆来自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独木舟,测年距今7500—8200年;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木桨,年代距今7000余年。最新考古发现的宁波井头山贝丘遗址中也发现了木桨,年代和跨湖桥的独木舟相近。世界上其他地方船舶的出现时间也与此基本相似。

中国古代一直有对海外仙山的传说,人们向往那里有神仙居住,可以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如徐福的东航求仙。这样的传说即使到了唐代依然流传,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对仙山的描述。东亚地区和两河流域是栽培农业的最早产生地。中国最先完成的驯化作物包括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粟。距今5000年前后,稻和粟通过朝鲜半岛或者胶东半岛向日本列岛传播,无论哪条路线都需要跨越海洋。由此可见,至少距今5000多年前,亚洲东部的先民已经具有很强的海洋活动能力了。

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化石证据显示,在不晚于距今4万年前,东亚的古人类已经通过东南亚岛屿扩散到大洋洲居住。距今5000多年前,南岛语族的先民从中国东南部出发,在太平洋诸岛和印度一样一带逐渐向更远方扩散。树皮布拍和双肩石斧分布范围的扩张过程预示着南岛语族先民活动空间的拓展。

1984年,考古学家发掘了南越王赵昧墓,陪葬品中有很多和文化交流有关的东西,如波斯风格的银盒,非洲象的象牙和红海乳香,以及两河流域风格的金饰等。可见,不晚于汉代,亚洲东西部已存在跨越海洋的文化交流。《汉书·地理志》就对古代海洋贸易有所描述,其航程5300多公里,一直到今斯里兰卡的已程不国,贸易商品主要买夜明珠、碧琉璃等奇石异物,卖出黄金和各种各样的丝绸。

波斯风格的银盒.jpg

波斯风格的银盒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jpg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人至少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养蚕,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蚕茧,到汉代丝绸纺织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汉代以开始对蚕业生产进行管理。广泛使用提花织机。能够纺织出锦、罗等,染色工艺也日益精湛,同时出现了多种绣法,包括十字绣、平绣等。汉代在新疆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说明汉代丝绸已经通过西域西传。在公元二世纪,东汉与天竺、安息、大秦等国就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贸易活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jpg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合浦和广州汉墓的出土文物中,发现过外国人形象的陶灯,产自地中海、印度、东南亚地区的玻璃器皿,帕提亚式陶罐,印度产石榴石,产自斯里兰卡的宝石等,这些出土物指向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广东出土的三岛式船舶陶船模型,,这是现代船舶的经典结构,有锚、尾舵等航行设施,船舶结构复杂,汉代还设置了楼船将军,说明汉代的造船和航行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

合浦汉墓出土蹲人陶灯.jpg

合浦汉墓出土蹲人陶灯

广东出土的东汉陶船1.jpg

广东出土的东汉陶船1

广东出土的东汉陶船2.jpg

广东出土的东汉陶船2

广东出土了萨珊波斯银币、萨珊波斯风格的手镯、银碗、鎏金的窝形器,萨珊波斯帝国是继安息帝国之后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帝国。广东还出土过具有粟特风格的贸易物品。传说达摩是从海上来到广东,曾去建康拜见梁武帝,后又在少林寺修行,留下了一苇渡江、只履西归等传说故事。法显在公元399年由陆路赴印度求法,公元412年通过海路回到青州。可见,海上丝绸之路上不仅有贸易活动,人员往来、宗教传播、文化交流是重要内容。

广东出土萨珊波斯风格的银碗.jpg

广东出土萨珊波斯风格的银碗

广东出土萨珊波斯风格的鎏金窝形器.jpg

广东出土萨珊波斯风格的鎏金窝形器

唐朝贞元年间宰相贾耽《海内华夷录》中“广州通海夷道”,其空间范围与公元十世纪阿拉伯史学家马苏第在《黄金草原》中描述的连接东西方的七海相同。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王朝,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隋唐造船技术相较于晋南朝时期有了较大进步,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内河航运和海外交通的更快发展。内陆地区已根据不同水域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航行船舶设计。海洋贸易非常发达,七世纪前期,唐与二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往来,到八世纪前半叶,与唐王朝保持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70余个。为适应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唐政府于开元二年(714年)在广州设立“安南市舶使”,职责一是管理海路前来朝贡的事务;二是管理进出口货物的贸易和税收。为管理外国商民,唐政府在城市中设立“蕃坊”,委任从蕃客中选拔的蕃客大首领管理。海洋贸易兴盛,连敦煌壁画也出现了海船图,唐代时日本遣唐使来华也多乘坐中国制造的唐船。

敦煌壁画中的海船图.jpg

敦煌壁画中的海船图

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了“黑石号”沉船,打捞出越窑瓷器、长沙窑瓷器等6万多件,最重要的是出水了三件唐青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青花瓷器。除瓷器外,还有海外金银器的出水。黑石号的结构属于缝合船,这代表的亚洲西部的造船技术。当时中国的船舶是用榫卯、铁钉来进行船板连接的。后来黑石号沉船文物被整批卖给了新加坡,现藏于亚洲文明博物馆。印尼海域出水的 “印坦号”船,通过瓷器、“桂阳监”银锭、铅钱等信息,显示其为南汉国时期遗物,瓷器主要产自定窑、越窑等处。

“黑石号”出水瓷器、金器.jpg

“黑石号”出水瓷器、金器

“印坦号”出水铜镜.jpg

“印坦号”出水铜镜

唐代时,伊斯兰教通过海路向东方传播,教士在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有明确的活动记载。广州清真先贤墓地流传久远,现在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陵水、福建泉州等地发现过阿拉伯人墓碑。

宋元时期发现的沉船考古证据非常多,环中国海区域已发现13—14世纪沉船遗迹近30处,说明这一时期海洋贸易非常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北方辽、西夏和金的崛起,向西经由陆路的贸易路线被阻断。王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依靠海上交通,华南地区瓷器生产繁荣并取代丝绸成为外销的主要货物。宋高宗赵构大力推进海外贸易,为方便对商贸和船舶的管理,宋政府在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温州、江阴等地设立了市舶机构,其中粤、闽、浙最为重要,称“三路市舶”。

宋代时,政府对进行海洋贸易做出贡献者会有奖励,史书上有政府要求定居的阿拉伯商人返回家乡进行贸易的记载。宋代海洋交通的进步表现在航路的延伸和航线的增加两方面。周去非《岭南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了当时的主要航线。主航线是从泉州或广州出发到达三齐佛(今印尼苏门答腊岛),甚至可达波斯湾一带。据《宋会要》记载,当时准许丝织品、陶瓷器、漆器以及酒糖茶米出口,不允许兵器、书籍等出土,铜钱等有时允许出口,有时不允许出口。

从《清明上河图》可见,北宋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货船,这一时期除了东南沿海有造船地点外,内河区域也有很多造船点,宋代造船量和造船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宋代海船在建造时采用了鱼鳞搭接的多重壳板结构、船板采用钉连技术,可眠桅、减摇龙骨、平衡舵和水密舱的广泛使用大大提升了航行能力和安全性。宋元航海技术已经熟练掌握季风变化规律,“每遇冬汛北风发舶”前往“南蕃诸国”,至“夏汛南风回帆”。牵星导航技术成熟,即善于利用观测天体辨明方向“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能观日”;罗盘技术的运用,不晚于北宋后期,我国海船已广泛使用指南针。

《清明上河图》中的船.jpg

《清明上河图》中的船

2003年2月,距印尼爪哇岛中部约100海里外的井里汶岛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船沉没至海底深达56米。打捞工作始于2004年7至8月间,至2005年10月底才告完工。沉船里共发现几十万件越窑青瓷碗、盘、注壶等,白釉瓷器有2500余件,其中包括碗、碟、花瓶、枕、海螺形白瓷法器等等不同造型的器物。由于其中的一只越窑刻花莲瓣碗上的“戊辰”(公元968年)划刻纪年,加之与其他考古材料的对比,大体可以将这批出水瓷器的年代定在十世纪的中后期。

南海I号沉船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家英国海洋探测公司想打捞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在广东海域意外发现载有瓷器和金银的古代沉船。经广东省的文物专家鉴定,瓷器为中国宋元时期生产。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水下考古人员,沉船的考古工作停顿了很多年。2001年,考古队重新成功定位了沉船位置,探知此船被淤泥覆盖,由于隔绝了氧气,所以器物和船体保存非常好,是当时我国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最大、遗物最丰富的沉船。因现场环境不利于直接水下清理,所以用大沉箱的整体打捞法,也就是将此沉船和附近淤泥整体打包出水。这项工作难度非常之大,是中国水下考古的创举。同时,还为沉船量身定做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馆内开展后期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最初,考古队估计沉船上有7至8万件文物,到2019年发掘工作做完,已清理出近18万件文物。出水文物中的仿金属物造型的绿釉瓷器,很显然是外销西亚、阿拉伯地区的外销瓷,此绿釉氧化后会变为银色,很像银器。南海一号上出土的金器也很多,如金项饰、臂钏、金叶子等。

南海1号沉船出水金项饰.jpg

南海I号沉船出水金项饰

南海1号沉船出水瓷器1.jpg

南海I号沉船出水瓷器1

南海1号沉船出水瓷器2.jpg

南海I号沉船出水瓷器2

2007年3至5月,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体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水下考古人员对西沙群岛的华光礁I号沉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面积370平方米。发掘工作共采集各类瓷器近万件,以景德镇和福建的窑口为主,包括青白瓷、青瓷和少量酱釉陶器,可见碗、盘、碟、壶、粉盒等器形。器物特点与“南海I号”沉船瓷器相近,判断华光礁1号应为南宋时期沉船。华光礁I号所在地点水深3米,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船体上层建筑已被完全破坏,但底层船体保存尚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约60吨。

华光礁1号沉船水下勘探.jpg

华光礁1号沉船水下勘探

韩国新安沉船,发现于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新安郡海域,1976—1984年间依托韩国海军进行了10次打捞,沉船残长28米,宽6.8米,船体有八个舱位,所出陶瓷器2万件,绝大多数为中国制品,并有金属器、石器约800件,以及1017根紫檀木,同时船上还打捞出铜钱超过28吨。船内发现两个有墨书至治三年(1323年)木签,据此确定沉船年代为元。由于新安船的结构是典型的福船,其始发港口以庆元的可能性较大。

韩国新安沉船.jpg

韩国新安沉船

韩国新安沉船出水人物造型瓷器.jpg

韩国新安沉船出水人物造型瓷器

福建龙海半洋礁1号沉船位于福建省龙海市东南的半洋暗礁海域,水深19至22米。考古调查资料显示,该沉船残长约9.2米、宽约2.5米,船体方向330度,仍保存有船舷板、部分船底板、船桅座、龙骨等船体构建。所获遗物品种相对单一,主要是黑釉盏、少量印花青白瓷碗片、陶盆、陶壶等。年代为宋末元初。

不同时期,沉船出水瓷器的品种也不一样,元代对外贸易的瓷器发生重大变化。

15世纪上半叶,郑和下西洋。半个多世纪以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推动的大航海兴起,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实现全球航行,由此世界出现巨大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融入整个世界的贸易体系中。这一时期的南澳I号沉船,共获得各类文物超过3万件。船货以景德镇窑和漳州窑的青花瓷器为主,并有五彩瓷器、釉陶器、铜材和铁器等,初步判断“南澳I号”应为明代万历早期沉船。除此之外,还有走私贸易,如台山花碗坪遗址,在明代,因为倭寇滋扰东南沿海,明政府采取海禁政策。这一时期的宝石贸易很重要,如定陵中出土的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天然宝石的分类,宝石包括钻石、蓝宝石、红宝石、祖母绿和猫眼石(金绿宝石或亚历山大变色石)五种。1968年,法国珠宝界将前四种定义为贵重宝石。古代时,宝石是重要的海洋贸易品,我国明代的不少高等级墓葬中都有宝石随葬。

郑和下西洋之航线(1405-1433).jpg

郑和下西洋之航线(1405-1433)

大航海时代的开端(15-16世纪).jpg

大航海时代的开端(15-16世纪)

4c563598b5ac91bf4e255b100922c813_W020200817412584585933.png

南澳I号沉船上的瓷器

清代碗礁I号沉船,出水瓷器非常精美。清代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清代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但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口方面,香料、鸦片进口量突出。出口方面,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生丝为茶叶所取代,19世纪被欧洲人称为“茶叶世纪”;以1817至1833年广州出土商品货值来看,茶叶所在比例从49.95%上升到65.67%;生丝从5.77%上升到13.53%。另外瓷器销量也深受欧洲人喜爱,仅1753年,英法等欧洲五国运回欧洲的中国瓷器就有约100万件。当中国扇子冲击欧洲时,欧洲扇子滞销,为此曼彻斯特的制扇工人罢工,要求禁止中国扇子进口。

清代外销银壶.jpg

清代外销银壶

交流

1650857529604369.jpg

观众现场提问1

1650857565871957.jpg

观众现场提问2

问: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重点是广东、广西港口的出土发现,在国内“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定义是否仅局限在此,时代是否仅是从汉代开始?

答:主流观点认为,有文献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汉代开始,从遗物来看,其时代能向上推,但推到哪一时期还有争议。海上丝绸之路有东向的,如向日本、朝鲜,还有南向的,这些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本次讲座因为时间的原因,所以主要讲了一下南向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问:南海I号沉船出水遗物可能有来样加工的外销金器,请问其具体情况?

答:现在这一问题还有学术争议,还没有完整的证据来证明这些是来样加工的外销金器,也有可能是海外带入的。瓷器生产中的使用外来题材历史悠久,如黑石号沉船的长沙窑器物上就有椰枣的图形。但总体而言,中国传统外销瓷器生产是“以我为主”,也就是习惯使用中国传统样式和花纹,直到清代之前一直对于来样加工缺乏足够的重视。

问:中国最早能航行的船只是什么时候的?

答:中国现在发现最早的船只是浙江萧山跨湖桥一直出土的独木舟,C14测定距今8000多年。最近浙江宁波井头山贝丘发现船桨的时代也差不多。

问:请问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两条通路是否存在互补?

答:汉代时,两条丝绸之路并存,文献中既有记载徐闻、合浦一带出发的海洋贸易,也有记载四川等地发现印度商品的内容。可见,不晚于汉代时,中国与南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既有通过海洋的也有通过陆地进行的,不过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与西亚、东非这些更远地区的贸易证据,应该是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

问:请问海上丝绸之路对欧洲文艺复兴是否有影响?

答: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欧洲工业革命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如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理》,以及《坤舆万国全图》等;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文化也对欧洲也有很深的影响,洛可可风格受到中国风格的影响,那一时期,欧洲贵州以拥有中国、印度等来自东方的艺术品等为荣。所以文化影响是双向的。

问(小朋友):青铜器为何从金灿灿的变为绿色的?

答:主要是青铜器表面开始氧化,铜锈是绿色的,所以变为绿色的。

问(小朋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方式是政府派出去的还是个人出去的?

答:两者都有,政府贸易中最著名的是郑和,民间贸易也有,而且民间贸易很多,政府给政策,推动民间贸易,特别是宋代和明朝初年两个时期。

问:海洋文化对中西方人性格的影响?

答:中国属于农业文明,最主要的特点是依附于土地,对于海洋文明来说,可能更开放、更有冒险精神。不同人群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走了不同的文明发展之路,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

总结

李甫:首先感谢魏峻老师,大家通过这个讲座,视野被打开。接下来请大家关注下周的讲座,我们下周将邀请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先生主讲,欢迎大家踊跃报名聆听。从下周开始,在贵博讲坛上提问的小朋友们可获得贵州省博物馆的文创小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