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期:纪要丨讲好中国故事广西篇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陈列展览策划与实施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3264次 发布时间:2023-06-14

时间丨2023年6月3日(星期六)下午2:30—4:30

地点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

主讲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 韦江 研究馆员

主持丨贵州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馆长 李飞 研究馆员、博士

 

讲座纪要:

1686730010116357.jpg

2023年6月3日(星期六)下午2:30,《讲好中国故事广西篇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陈列展览策划与实施》讲座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举办。本讲座主要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陈列展览策划与实施、展陈体系的构建、主要展览的打造,并分享其心得体会,为我馆目前基本陈列改造工作的推进给出了进一步的提升帮助。本次讲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韦江馆长主讲,贵州省博物馆李飞馆长主持。

 

主讲内容:

1686730080456988.jpg

 1686730202314337.jpg

  非常荣幸能在贵州省博物馆跟大家交流分享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基本陈列策划实施的情况。这次能被李飞馆长邀请到贵博交流分享,我想最主要的是我们两个馆不论是从体量、发展的过程、人员、各方面资源的构成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全国来看,一谈到贵州和广西,首先想到的是山水与风光,“醉美贵州”“壮美广西”都讲的是山水文化和民族文化,但好像我们两个省的历史文化不怎么吸引人,有种文化荒漠的感觉。事实上,除了山水风光,我们还是有比较丰富、有特点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传统,作为省级综合性博物馆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文化的特点特色传播好,弘扬好,传承好。

 

一、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的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的前身是1934年在南宁成立的广西省立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博物馆建设迎来了发展高峰,广西博物馆在人民公园内建立馆舍,1978年,为迎接自治区成立20周年,新陈列大楼在现址落成,成为首府南宁市地标性建筑,是当时全国十大博物馆建筑之一,1988年建成库房大楼和民族文物苑,自此初步形成了内外结合、动静相辅、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办馆特色。

   广西博物馆从2011年开始策划改扩建,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16年,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得以立项,2019年正式开工建设,2022年11月28日建成开放。

1686712980756566.jpg

图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主要包含建安工程、展览工程、开放工程(其他附属设施设备)和文旅融合工程(4A景区的创建)四大部分。

(一)建安工程:建安工程主要是解决功能缺失的问题,包括室内和室外两大部分。室内共四层,包括改造加固老楼和扩建新楼,面积分别约为1.9万平方米和1.4万平方米,室外总平大约1万平方米,包括大楼四周宽约5米的下沉空间和北面、南面及西面的小广场。除库房大楼此次没有改扩建,将列入二期工程,目前在陈列大楼中适当新增了一些藏品库区和技术用房的功能,如古籍书库、临时文物周转库、档案室、熏蒸室、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摄影室、多媒体影音室、数据中心等,并按照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扩展博物馆的服务空间,增设了历史小剧场、文创空间、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阅览室等。

图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总平面图.jpg

图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总平面图(白色为扩建部分,灰色为改建部分,红虚线以内为改建的,红虚线以外为原来有的)

 

(二)展览工程:展览工程最主要的是展陈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博物馆的定位,进而确立要如何构建一个符合省级博物馆定位的展陈体系。定位分几个方面,本自治区的定位,围绕本自治区的定位打造博物馆的展陈体系;本馆的定位,围绕本馆的愿景、使命和价值来构建;藏品的品位,从藏品的数量、结构、品味建立展陈体系,且不拘泥于本馆藏品要放眼全自治区;研究的身位,研究的人员、成果,未来研究的方向、趋势;展览的本位,为什么要办展览?分析研究展览的目标、任务、使命来确立展览体系的构建;观众的口味,文化藏品是为观众提供服务,要充分研究调查观众的兴趣爱好,由过去的“端菜”变为“点菜”;最后,投入的段位,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决定展览的可实现性。

以上定位都要充分考虑才能做好展陈体系的构建,基于对定位的思考,进而开展系列调研(学术研究概况、相关展览回顾、研究观众调查,探寻与观众的结合点,对展品条件摸底,提出经费概算),拿出策划方案,开展专家论证,提交行政决策,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

(三)开放工程:开放工程就是建安工程和展览工程都没有包含的建设内容而又是博物馆确保安全、有效、高质量的为公众提供开放服务所必须的建设内容。包括安全检查设备、应急救护、标识系统、导览设施、贵宾接待、票务预约、智慧服务、环境监测、疫情防控、阅览服务、4A景区创建、文物保护等18个方面的软硬件建设。

在硬件上,重点配置提升古籍书库、公共阅览室、档案室、文物周转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摄影室、多媒体影音制作室、贵宾室、游客中心、医疗室、智慧教室等功能区域的专业设备。在软件上,重点打造提升标识系统、4A景区创建、融媒体平台建设、智慧导览、VRAR体验、文物互动魔墙、课程研发、文创开发等。

开放工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是智慧博物馆建设,包括智慧管理、智慧保护和智慧服务,这几项都基于除机房数据中心之外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以此来采集数据,开发应用,通过对数据的再加工,结合数字化的手段配合展览,向公众传递文物背后的信息。 

 图3 系统构架图.png

图三 系统构架图

 图4  综合管理平台 .jpg

图四 综合管理平台

 

(四)文旅融合工程是以创建4A级景区为抓手,充分利用博物馆在藏、研、展、教、游等方面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场馆、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联合社会力量,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现有的发展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符合博物馆初心使命的业态模式,拓展博物馆的发展空间,培育博物馆力量的新工程。为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有效路径,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目标,贡献博物馆的力量。

 

二、主要陈列展览的打造

广西博物馆规划了1+10+4+N的展陈体系,1个基本陈列、10个专题展览、4个互动体验展览项目及N个临时展览。一个基本陈列即“广西历史文化陈列”,包括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和广西近现代革命史陈列,利用约3000件文物,全面展示广西从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的广西发展历史;《骆越文化文物展》《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展》《馆藏传世瓷器展》《馆藏传统工艺品展》《广西古代铜鼓文化数字化展》等10个专题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补充与延展;4个互动体验项目,儿童考古探秘馆、历史小剧场、文创空间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多方位沉浸式了解艺术历史文化;N个临时展览,遵循主题化、系列化、国际化、大众化的办展原则,以满足现代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要求。

图5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jpg

图五 广西古代文明陈列

图6  匠心器韵——馆藏传世瓷器展.jpg 

图六 匠心器韵——馆藏传世瓷器展

图片1.png  

图七  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

图7 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展.jpg

图八 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展

 图8  梦见瓯骆.jpg

图九 历史剧目 梦见瓯骆

图9 儿童考古探秘馆.jpg

图十 儿童考古探秘馆

 

三、心得与体会

(一)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全社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蔚然成风,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也受到公众的热捧,在受到了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好时机下,及时提出改扩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二)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展览要见物见人见事见精神,就要充分挖掘展品所蕴含的人和事,以观众为本,按照一定主题和观众的需求组织起来,用科学生动的陈列语言表达出来;守正创新,就是守展览的正,创展览的新,博物馆展览就是靠文物说话,用创新的研究、创新的叙述、创新的表现、创新的传播推广,帮文化、历史说活,让文物活起来。总之,就是要在展览的理念、方法、技术上守正创新。

(三)坚定信念、做好储备。博物馆为什么要办展览?办怎么样的展览?怎么办好展览?最重要的是要始终坚定为人民办展、为国家办展的信念。要努力提升自主策展能力,展陈应符合博物馆定位,以观众为本,彰显博物馆特色,支持博物馆发展,要考虑展陈的社会效益,也不能忽视展陈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从过去的要我办展览转变为我要办展览,在好的研究基础上主动的办展,不做展览的搬运工,这需要做好人才、研究课题、藏品征集与保护、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储备。

(四)建章立制,灵活应对。博物馆展陈是系统性的活动,也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龙头,这就需要有一个安全、顺畅、高效、优质的体制机制,特别是策展人制度的建立,要赋予策展人更多的权利。所谓灵活应对,就是制度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诸如政策的改变等。

       

当然,我们在推进改扩建中也还碰到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建设资金的落实与支付。一是资金落实难,四大工程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也不同,对应的部门也不同,沟通协调的难度很大,具体落实也很困难;二是支付困难,现在要花钱走的程序很多,支付进度又都是刚性的规定,作为执行单位,难度和压力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第二大的问题和困难是储备不足,首先是人才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与现实的需要还不是很匹配,特别缺乏科研强、业务精、管理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是科研成果和业务积累不够,对展览的广度、深度、高度的把握力不从心,很难实现全龄段观众的需求;第三是目标模糊不清,任务指标不够具体,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展览的储备,就无法实现要我办展览到我要办展览的转变。第三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体制机制的障碍,比如对展览项目性质的界定不清,展览项目立项实施的依据和程序是什么?对政府投资的服务和货物如何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展览项目采购是按工程还是服务或是货物来采购?又比如策展人的权责如何界定?如何落实?博物馆文创的开发与销售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等等。

 

 

问答环节:

1686730308181328.jpg

1686730375855743.jpg

问:铜鼓在基本陈列中作为突出展示,是如何处理好铜鼓文化和整个广西历史文化的关系的?

答:我们将铜鼓放在一个统一、交融的角度去做展示,它不完全是从时间,或铜鼓所表达的功能去展示,而是在大的时间线索的基础上,有一个横向铺陈来体现铜鼓文化,以此来表现铜鼓产生在云南、壮大在广西以及怎么样壮大的过程,当然,还是要考虑它的一个逻辑关系。

 

问:在基本陈列策划中,研究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处理内容的缺陷?

答:这个确实比较难,我们的做法是集思广益,分工负责;征求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问题,有时候专家的意见因策展人的研究不够深,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就需要把没理解透的再回过来讨论;对内容设计的方案进行三审三校,内容专家审读,展陈专家审读,最后是文字审查。在研究不是很足,储备不够的情况下只能借力,但是专家是不可能提到很多细节的,往往都是讲大的方向,因信息差无法落地,所以是有遗憾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能够通过专家把控,但知识性和艺术性如何拓展都跟策展的人背景、对观众的研究等有关,艺术性更因人而异。所以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是,这“五性”全部能兼顾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不能就只好按轻重缓急来处理了。

 

问:您在前面提到藏品的品味要放眼全省,那在借调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答:这个困难非常大,但好的是上级的支持,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一定要展示的,但是其实真正难的是,整个展线都是根据这个藏品来设计的,借期到了怎么办?困难的是持续性的问题。我们只能以借为主,调拨是不可能的,只有互相体谅,最后尽可能找到同类的来替代,所以在办展之前策划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好借展的东西后期还回去了之后拿什么来展,也不要借特别好的东西,不能以借展的文物为主,还是只能作为补充,切忌用别人的东西来装自己的门面。

 

问:现在广西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否从器物定位型展览慢慢转变为信息定位型展览?这个两个展览类型有什么区别和共性?

答: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馆发展的趋势都是以信息为导向,任何的展览最终要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互动。但是信息也是要有载体的,载体就是实物(文物)。过去只是把实物(文物)摆出来按品类分,并没有把它背后所蕴含的信息有效的梳理、组织和传递出来,但现在不同类别的文物,比如铜器、瓷器、木器放在一起去表达同一个主题,以信息为导向的实物(文物)来呈现,不能再以“摆地摊”的形式来展现。当然,这个过程很漫长,它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

 

问:在先秦部分,我看到有中原的青铜器,它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如果是传世的是怎么融入基本陈列这一部分当中的?

答:我们整个古代文明里面的所有文物都是出土的,传世文物只有在瓷器的展厅里面有呈现,我知道有一些像县博物馆展示的青铜器不知道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但是如果研究的比较深,归根结底都是出土文物。

 

问:有的遗址出土的器物比较小且散,我们要如何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答:我们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展览小的器物就很多,比如玻璃珠,玛瑙等用亚克力的展托托起搭配灯光的烘托,再一个将背景的图片放大,或者以多媒体的方式放大,让观众更好的了解细节。过去展览用放大镜,但现在需要更多多媒体的方式去呈现。

 

问:现在策展分内容和形式,当两方就展示的方式方法上有不同意见时作为馆长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答:这个问题一个工作方式的问题,我们一个展览陈列工作设立一个工作专班,包括一个专班组长,由分管的副馆长来担任,内容设计、形式设计、藏品、文保、文创、宣传推广、安全、财务、全过程咨询人员组成,每周一次例会,汇报、交流、沟通,当出现分歧的时候由组长综合大家的想法和意见来决定更优方案;第二个就是决策机制的问题,馆长要管科研、业务、管理、人才等各方面,真的很难,所以除了工作专班,要成立一个展览专家委员会来做学术业务的决定。

 

李飞馆长总结:

韦江馆长做了一个高水准的讲座,有理论、有实操、有思想、成体系,解答了我们目前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中的许多疑惑。我们要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重要论述,充分借鉴他馆的办展理念,做好正在推进的基本陈列改造提升工作,讲好贵州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文字已经主讲人审阅)                      

 

                                                     

  文字整理:谢莹盈

                                                           校: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