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来源:本站 作者:陈红新 阅读:4378次 发布时间:2022-12-13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最初在北宋开始流传这个故事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小儿击瓮”。

《宋史·司马光传》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缸和瓮虽然都是储水功能,但是结构可大不一样,缸是大腹敞口的,陶瓮则是一种腹大口小的陶器。

小陶瓮大作用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用火技术的一大突破,把火从生活领域拓展到了生产领域,这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由于陶瓮工艺相对简单,易掌握,就地取材方便,因此陶瓮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实用器和明器,在诸多汉墓中都有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古人利用瓮小口深腹、东西进入后比较难出来的特点,对陶瓮进行广泛使用,比如用来盛放水、酒、粮食等。

陶瓮从整体比例看,器形较高大,要瘦高一些,开口相对内收较小,底较小。根据作用的不同,陶瓮的样式也比较多。

展厅中的几种陶瓮

1671005431864928.jpg


1671004854913262.jpg

这件戳印文字陶瓮在几何印纹的基础上,又增加拍印五圈五铢钱纹作为器物的装饰,印纹清晰。这当然是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此器口沿敞口未收,沿唇还向外翻卷,开口也不算小。肩部有印文,应为人名。在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不少汉文字材料,有刻在铜、陶、木器上的,有烙在漆器上的,也有墨书在陶器、木牍、竹简上的,另外还有封泥、印章等。目前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文字皆为汉字,有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不属于文字,从种种情况推测,岭南地区的越人并未创制自己的文字。

1671005011113759.jpg

这种器型的陶瓮便于储存粮食等,器表施几何纹形,具有西汉早期岭南地区几何纹陶的特征,当时陶器的纹饰主要有几何形戳印纹、水波纹、弦纹、方格纹等。汉代印纹硬陶胎质坚硬、火候较高、质地脆硬、扣之脆响,个别的胎质接近瓷胎,说明汉代的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至少在1100℃以上。

这种带盖的陶瓮比较少见

1671005512626734.jpg


小口翁便于储存水、酒等液体

 16710052452956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