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博讲坛(82)纪要||“龟蛇意象折射的华夏童年之史影及其嬗变”

来源: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11次 发布时间:2025-09-19

2025年9月5日下午,第82期贵博讲坛“龟蛇意象折射的华夏童年之史影及其嬗变”在贵州省博物馆举行。本期主讲嘉宾周克庸(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原执行主编)长期致力于文字学与文化符号研究,对华夏文明起源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本次讲座以“龟蛇意象折射的华夏童年之史影及其嬗变”为主题,指出龟蛇意象是尧舜时期鲧、共工两大治水氏族联合抗洪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符号,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意象既展现了先民抗击自然灾害的集体智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变革的时代特征。

 

.龟蛇意象导语

“意象”是以“物”的表象表达和传递“我”的智、意、情的手段,理解华夏的童年文明,离不开“意象”这把钥匙。我们择取“玄冥”这一意象符号剖析,就是要揭示其背后折射的“史影”。

简述龟蛇意象的嬗变,引出该意象提出的谜题:在什么背景下,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创造了这一意象,表达的是什么意涵,折射着什么“史影”……

创造龟蛇意象的,是尧舜部落联盟中负责平治水患的氏族酋长及其成员。目的是为联合不同族群共同治水,打造的“联合图腾”大旗。其历史背景是,1.部落联盟常年面临水患,亟待治理;2.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缓慢过渡,私有财产、父系家庭和父权开始出现。龟蛇一体符号,显示了主体对现行世界(自然灾害和社会羁绊)进行抗争的意志和除旧布新(改革公共权力分配制度、婚姻和家庭制度,建立与私有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决心。

 

.龟蛇意象揭秘

大胆的推测:龟蛇意象始自大夏先民两大治水族群的联合图腾

从龟蛇由动物崇拜到图腾崇拜的对象,并通过大量书证得出鲧氏族图腾为三足鳖、共工氏族图腾为蛇的结论。

以书证为据,指出龟蛇的“相似”性(客观的动物学意义上的及主观的想象出来的的相似点)为二者的一体化提供了可能;通过对鲧与共工结盟的背景梳理,指出鲧、禹与共工、四岳结盟的必然性:在与大洪水造成的自然灾难相抗争,在争夺集团大盟主位置与尧舜相抗争的较量中,鲧与共工的盟友关系日益加强,促成了两个族群的高度联合,也带来了他们共同的标志——“联合图腾”,龟蛇意象由此产生。

大禹、四岳的联合,带来图腾的联合。图腾的作用(1.对内的自我认同标志,对外的区别和辨识标志;2. 共同体进行文化遗传的DNA载体;3.共同体宗教信仰符号),图腾在原始共同体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当经济必然性要求社会组织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图腾信仰固有的局限性,便会将已经走向反面的图腾信仰彻底抛弃。

 

.灵龟附会说不可信

反驳“灵龟附会说”(持此说的论者称,在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物中,未曾见龟蛇同体的形象,该形象最早出现的时间应当是在汉代)。我们反驳的依据包括,1.多处《诗经》中的诗句表明,夏朝灭亡后龟蛇一体的形象仍存在着并被纳入后继王朝的意象符号系统中。如绘有龟蛇形象的旗帜(“旐”)为周朝继承,被使用于君臣、贵族出猎、率军出征和凯旋等场合。2. 汉代之前典籍中有许多龟蛇(及其变体如“龙”)并称的例子。3. 汉代之前的多种典籍,记载了大量龟蛇意象的“变体”。

龟蛇意象的“史影”为,禹和四岳联合平治水患,大获成功,并最终实现了确立父权、实现财产和公权力私有、为国家的产生铺平道路等一系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逆袭”。

 

四、夜郎意象

作为意象符号,“夜郎”早已超越了“夜郎国”的狭小意涵,成为了我国西南夷共同的文化符号,并在“西南夷”层面上凝聚起了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而且以这种认同为基础,在保持自身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更高层面即“大中华”层面上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正因为如此,夜郎灭国后,夜郎意象不仅未随之消亡,反倒以此为契机,摆脱了种种狭隘藩篱的羁绊,有如涅槃的凤凰,浴火重生冲空而起,为色彩斑斓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1758255253256450.jpg


1758255278680136.jpg


17582552959751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