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67次 发布时间:2025-07-11
墨香幽远,纸韵悠长。书画艺术,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以其独特魅力,承载历史记忆,彰显文人风骨,传递美学精神。
清代以来,大师云集,如清代著名画家“改派”创立者改琦,指画开宗立派的重要人物高其佩,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还有近现代的“大风堂派”创始人之一张大千,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中国传统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黄宾虹,“金陵三杰”的代表人物徐悲鸿和张书旗等,他们不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开创诸多影响深远的新流派,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世翰墨集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图1 清改琦设色仕女图轴 纸本
展厅中这幅仕女图是清代中后期在画坛享有盛誉的“改派”创立者改琦所作。改琦(1773——1828),字伯韫,号香白,又号七芗、玉壶山人、玉壶外史、玉壶仙叟等,松江(今上海市)人。松江一带文化繁荣,尤其是书画气息浓厚,因此,他自幼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便崭露头角。改琦笔下的山水、花草、兰竹,充满了诗意和生命力。他尤善仕女画,宗法华喦,喜用兰叶描,树石背景简逸,仕女衣纹细秀,造型纤细,敷色清雅,颇富弱柳扶风之感,风露清愁之状。
第二单元“京津意境”展示了京津画派的于非闇、陈师曾、李可染、陈半丁、李苦禅、吴镜汀、徐燕荪、汤涤、傅心畲、王雪涛、娄师白、秦仲文、吴光宇等二十余位书画家的作品。“精研古法,博采新知”是“京津画派”的基本宗旨和理论旗帜。“京津画派”的画家们提倡风雅、保存国粹,对于“古法”的追求,在于继承和复兴中国绘画史上的优秀传统。画家们大多强调以传统笔墨功力为基础,上溯历代名家,或以西洋光影和写生技法为借鉴,力图融合出新,各显其长。其绘画风格丰富多元,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图2 姚华、王云、陈年、陈衡恪设色《盘飱多味图》纸本
“春社年年餍老饕,盘飡多味意能豪。有余留与墦间乞,未许菁茅一匦苞。辛酉十月,姚茫父题句。梦白画鸡,半丁画菘,师曾画笋。”姚华、王云、陈年、陈衡恪四人结识于民国初年,闲暇之余,几个画痴品茗论艺。王云幼时自学绘画,师法任颐,曾得吴俊卿指导,他尤擅画动物,其画笔简意赅,湿笔干皴间纤毫毕现,带有浓郁的生活气。陈年师承吴昌硕,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尤善没骨写意,笔墨浑厚而秀润。陈衡恪与姚华乃民国初年京津“画坛领袖”,二人艺术主张一致,倡导文人画的价值,一时有“陈姚”之称。
第三单元“海派墨章”展示海上画派的吴昌硕、王震、黄宾虹、任伯年、吴待秋、王个簃、陆廉夫七位书画家的作品。“海派”一词诞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上海地区,起初用来形容绘画、戏曲领域艺术形式的新潮流与新变化。海派绘画的创作出现兼容并蓄局面,一面积极向传统学习,承“八大”与“八怪”之遗风;一面寄乐山林,深入生活,启“中西合璧”之新风;又善于把诗书画于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从古代刚健雄强的金石艺术中汲取营养,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大写意技法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融贯中西,雅俗共赏的新画风。
图3 吴昌硕设色菊花立轴 纸本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其画以雄奇浑厚脱颖而出,笔下的菊花尤为出色。吴昌硕所作的菊,笔力雄健,线条凝练遒劲,刚中带柔,墨色浓淡相间,设色浓而不艳,淡而不薄,常以奇石、古瓶相衬,或取山野之趣,或得清供之致,皆与菊花冷逸傲世之性相映。画面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既显金石韵味,又得文人意趣。
第四单元“黔地灵韵” 展示了黔籍和寓居贵州的十余位书画家的作品。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许多文化人士纷纷来到贵州作为避居地。抗战结束后,大批外来画家留寓黔省,这些画家与黔省本土画家经过抗战文化的洗礼,熔铸古今,兼采中西,有力刺激和促进了贵州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如桂诗成、宋吟可、王渔父、方小石、邱石冥等一批颇有建树的本省籍书画家,为之后贵州书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丹青墨宝。
图4 桂百铸墨笔阳明洞立幅 纸本
桂百铸自幼学习南宗山水,传统绘画功力极为深厚,注重师法自然,创作了许多带有写生性的实景山水,在他流传下来的众多作品当中有不少表现贵州风光。他是贵州山水画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重要过渡人物。此画作于丙申年,“王阳明先生谪贬贵州修文龙场驿,在谪所发明知行合一学说。阳明洞就是它讲学之所。洞口石刻有阳明遗爱等字,至今尚存。足徵它开发贵州,其功甚伟。洞右何陋轩,洞上君子亭,附近玩易窝。先生集中皆有文纪载。洞左二柏树,亭畔一老梅,皆先生手植之物。黔人于洞上建祠祀焉。兹按景物位置次第写成一图,以志景仰云。农历丙申季秋,贵阳桂诗成敬题。时年七十有九。”
暮夏时节蝉鸣渐弱,“丹青荟萃 黔地流芳——贵州省文联珍藏书画作品特展”即将于2025年7月22日落下帷幕,诚邀诸君共赏笔墨之美,丹青虽暂别,墨韵永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