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660次 发布时间:2025-07-24
中国传统色起源于五行学说,《逸周书·小开武》篇曰:“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仓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五行学家认为万物皆是阴阳五行之化,并将五色与之对应,而后又将五色对应五方,形成方色之论,“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赤、黄、白、黑构成了中国传统色的主体,被称为“五正色”,五色系统的建立与文化、政治密不可分,从而构建起权力社会中统治阶层观四季,行号令,施政礼教之规,也因此五色为正的色彩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运行。随着正色为尊的思想建立,与之相对应的间色随之而生构成了更为庞大且复杂的色彩系统。如果说正色象征着礼制,那间色的突破则是古人审美情趣和对精神世界追求的体现,月白、银红、姜黄、莲红、杨妃、浅云等,无一不是古人的诗意和浪漫。
宋影青莲瓣瓷碗
青,东方之色。青是春天的颜色,万物生之色。《尔雅》中曰:“深青则为蓝”,青介于蓝绿之间,又时常游移不定。苏轼笔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青釉之妙,大抵如此,浓淡皆宜。馆藏“影青莲瓣瓷碗”为南宋时期所制,碗内外饰青釉,底足露白胎,胎质细腻致密。南宋龙泉窑青釉幽静、委婉含蓄,这种类玉的粉青、梅子青色惟南宋龙泉窑的青瓷可呈现。
清康熙仿宣德霁红釉瓷碗
赤者,火色也,南方之色。赤色描绘了天子朱红蔽膝的光彩辉煌,庙堂之上凝固的庄严,婚嫁之时铺陈的喜悦,灶膛里人间烟火的馨香,生命延续的祝福。“赤”不仅流淌于典籍与礼制,更凝结为瓷器上动人心魄的釉色。霁红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其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名曰霁红。我馆所藏的“清康熙仿宣德霁红釉瓷碗”属鲜红釉瓷器中难得的珍品。此品种自明嘉靖失传近两百年后,于康熙时期得以恢复,无论是造型还是胎、釉,均反映了康熙时期仿明代鲜红釉瓷而又自具的一些特点,展现了这一时期烧制这种瓷器的成果。
明嘉靖黄釉隐龙纹瓷盘
黄,中央土。从唐朝开始,黄色尊为帝王之色,象征尊贵和至高无上的权威。瓷器中的黄釉承载了色之观念,体现了等级森严的皇权礼制,据《国朝宫史》记载,皇太后、皇后享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我馆所藏“黄釉隐龙纹瓷盘”为明嘉靖年间景德镇官窑烧制,胎坚细腻,胎上刻划龙纹,盘外无纹,内外饰黄釉,釉厚,底积处釉呈深黄色,盘底有“大明嘉靖年制”双行楷字款。黄釉瓷明如秋阳,灿若流金,可谓帝王色里见天工。
明白釉隐刻双龙戏珠瓷杯
白,西方之色,看似无色,却藏纳着万物最初的底色与最终的归处。白釉瓷,流淌着月光般的清辉,温润如凝脂映月,又如素绢未染。馆藏“白釉隐刻双龙戏珠瓷杯”,内外饰白釉呈淡清色,内壁刻划龙戏珠纹样两组(宝珠在前方,龙在后追赶),龙身蜿蜒,四肢矫健,毛发前飘,神态自若温和,刻划细腻,片片龙鳞清晰可见;下方刻划海潮纹;杯内底为蝴蝶海波纹。纹饰凹凸,具有浅浮雕的效果。此杯把龙戏珠和海水相组合,表现龙游于海中的状态,极富动感,栩栩如生。造型小巧,胎体轻薄,做工精细,纹饰隐于釉内,可谓玲珑剔透,巧夺天工。
宋建阳窑乌金釉兔毫瓷盏
在五正色中,玄黑端坐北方。秦尚黑,“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封禅书》中记载“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处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而黑瓷一直“不温不火”,直至宋代。宋代盛行斗茶,为便于观察茶面泡沫汤花,所用茶具喜用黑釉瓷,徽宗一句“盏色贵青黑”,从此黑釉受到追捧。馆藏此盏为建窑宋器,盏内外饰黑褐色釉,口沿内外呈褐色,至下部呈黑色斑状,在黑色釉中透露出细密的筋脉,状如兔毛。“建盏之妙,妙在造化天成”,银毫破釉而出,一盏盛尽宋时风雅。
中国传统色是观念和美学的体现,色彩以器物为语言,器物以色彩为载体,两者共同构建起传统色彩观念,影响了中国美学的构成,而瓷器作为中国艺术之典范,将中国传统色的观念与想象凝聚于形质之中。
文:谢莹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