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584次 发布时间:2025-08-04
当面具文化的神秘肌理遇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视野,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在贵阳热烈展开!7月28日,由贵州民族大学主办的“中国-东盟面具文化展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建设论坛”在贵阳顺利召开。来自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以及中国台北、澳门、北京、上海、云南、福建、湖南、广西、新疆、贵州等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建设、文明互鉴的新路径。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舒彩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贵州省博物馆作为受邀单位之一,全程深度参与这场文化盛宴。
开幕式上,共启文化之约
此次论坛由贵州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共同承办,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协办。论坛旨在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民族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建设、傩文化、傩面具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与利用等问题。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 崔海洋致辞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崔海洋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文化遗产调查保护方面的丰富成果,并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推动和引领民族学、民俗学、博物馆学相关领域前沿发展,提升大学学科水平、拓宽研究视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舒彩前致欢迎辞,向远道而来的嘉宾们传递了贵州对东盟文化交流的热忱:以文化遗产为纽带,以博物馆为桥梁,共同守护和传承人类的文明瑰宝。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博物馆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温馨家园。用文化的力量凝聚起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副馆长 舒彩前致辞
主旨碰撞:从“文化容器”到“数字枢纽”
开幕式后,主旨发言环节干货满满!专家学者们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遗产与地方社会”“博物馆新范式”等议题展开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少青、厦门大学龚浩群、马来亚大学学者罗斯澜、中国台北学者简美玲、贵州民族大学李乔杨、王涛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交流分享。其中,贵州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张婵女士,围绕“博物馆如何从‘文化容器’升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数字枢纽’”进行探讨,引发在场博物馆人的强烈共鸣——这正是我们探索的方向:用创新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跨越地域联结人心。
贵州省博物馆 张婵 作主旨发言
行走的展览:面具里的文明对话
午后,与会者一同前往东盟教育交流周会址二楼展厅,沉浸式参观“中国-东盟面具文化展”。从贵州傩面具的粗犷灵动,到东盟各国面具的绚丽神秘,每一件展品都是文明的切片,诉说着不同族群的信仰与智慧。在这里,“看展”不再是单向观赏,而是一场无声却深刻的文明对话。
分组深聊:碰撞保护与传承的火花
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博物馆的身影格外活跃:秦发忠、张旭、刘南勇等专家围绕“文化遗产的在地传承”“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等话题展开热烈思辨。从“滇黔苗族饮食馈赠中的亲和之道”到“生态博物馆对集体倦怠的疗愈价值”,观点交锋间,我们更清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扎根本土,更需要开放互鉴。
马来亚大学 罗斯澜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院 陈玉平
中国台北学者 简美玲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 芮东根
落幕不散场:共赴文化之约
傍晚的闭幕式上,各组总结亮点,共识愈发清晰:无论是面具里的信仰,还是博物馆的创新实践,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文化遗产成为联结人类的纽带。
每一次交流,都是为了让文明的火种传得更远、更亮。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之约,是终点更是起点。贵州省博物馆将带着论坛的思考与启发,继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搭建更多文明对话的平台。
文字:张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