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共教解锁“财富密码”——省博研学课堂的破圈与赋能

来源:本站 作者:贵州博物馆 阅读:30次 发布时间:2025-08-29

当博物馆的文物遇上银行的专业,当历史的厚重碰撞金融的鲜活,一场以“穿越千年的财富密码”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在贵州省博物馆写下了“双师共教”的全新注脚。这是我馆首次联合花溪农商银行打造跨领域研学课堂,以文物为锚点、以双师为桥梁,让孩子们在古今财富的对话里,触摸知识的温度,让博物馆的研学教育模式,有了一次突破性的实践。

双师共教:让文物与知识“双向说话”

以往的研学课堂,多是博物馆老师单向输出文物故事;而这一次,“博物馆社教老师+银行专业人员”的双师组合,让知识有了“双向流动”的可能。

课堂伊始,博物馆社教老师从展厅里的贝币、秦半两、汉五铢说起,把“从贝壳到数字”的货币演变史拆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贝币为何能成为最早的“钱”?秦半两的“方孔圆钱”里藏着怎样的大一统智慧?而一旁的银行老师则适时接过话头:“古人用贝币换粮食,现在我们用手机扫码付款,本质都是‘等价交换’——这就是货币的魔力。”简单一句话,把千年前的文物与当下的生活连在了一起。

这种“文物讲历史,专业讲逻辑”的双师模式,打破了博物馆研学“重文化、轻关联”的局限。博物馆老师用文物撑起历史的骨架,银行老师用金融知识填充现实的血肉,孩子们不仅看到了“秦半两如何统一货币”,更能理解“货币统一对经济与政治的意义”;不仅认识了“北宋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更能通过银行老师的讲解,明白“纸币背后的信用支撑”。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展品,知识也不再是割裂的碎片,在双师的串联下,历史与现实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研学实践:在“做中学”里解锁成长

展厅里,博物馆老师带着孩子们做“货币侦探”:对比半两与五铢的重量,换算古代银两与现代人民币的价值,孩子们拿着研学手册,一边观察文物细节,一边在资料里找答案——这是博物馆“研究性学习”的传统;博物馆老师还在研学手册上设计了“任务通关”:每解出一道题,就能获得一枚古钱币模型,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拿着古钱币在博物馆来回穿梭,仿佛进入到那个商贾云集、琳琅满目的古代市集

回到活动室,古币拓印环节让孩子们过了把“文物修复瘾”。当北宋交子的纹路在宣纸上慢慢显现,博物馆老师趁机讲起“交子如何解决金属货币运输难题”;随后银行工作人员带领大家玩银行“小柜员”角色扮演,孩子们在银行老师的指导下模拟存取款,有人当“客户”存钱,有人当“柜员”记账,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玩耍中孩子们了解了简单的金融理财知识,将抽象的金融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场景。

这些实践环节里,双师的作用不再是“教书”,而是“引导”。博物馆老师引导孩子从文物中找答案,银行老师引导孩子把答案与现实关联,孩子们在拓印中触摸历史,在角色扮演中理解金融,不知不觉间,观察能力、逻辑思维、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研学的意义:让博物馆成为“成长的课堂”

这场“双师共教”的研学活动,是一次研学教育的探索与突破。博物馆是研学的重要阵地,但如何让研学“不止于参观”,让文物“不止于观赏”,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次与花溪农商银行的合作,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博物馆的优势在于“文物与历史的深度”,而跨界合作能带来“现实与应用的广度”。双师共教,正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博物馆不用刻意去讲金融,只需做好历史文物的阐释;银行不用费力去讲历史,只需做好知识的现实关联这样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完整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博物馆的研学有了“育人”的温度。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悄悄埋下了“理性财富观”的种子:从文物里,他们看到了财富的“传承”——古人用智慧创造货币,用信用维系交易;从实践里,他们懂得了财富的“意义”——储蓄不是为了攒钱,而是为了更好的规划;这或许比任何知识点都珍贵。

未来,贵州省博物馆将继续探索“双师共教”的研学模式,让更多文物“活”起来,让更多研学课堂“火”起来——因为我们相信,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历史的地方,更应是孕育成长的课堂。而那些在研学中收获的知识与思考,终将像古钱币上的纹路,刻在孩子们的成长里,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财富”。

文字:刘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