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秀水,万物共生,贵州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气候,孕育出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无数珍稀生灵在这里繁衍栖息,以千万年进化的生存智慧,勾勒出黔境生态系统的立体轮廓。
黔金丝猴凭借特化的臼齿,得以取食梵净山中的地衣与嫩叶;黑叶猴特化的消化系统能高效分解林间树叶与苔藓;更有红白鼯鼠为适应环境进化而成的滑翔皮膜、林麝独有的晨昏觅食路径以躲避天敌、花面狸夜串廊道成为夜行生态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而贵州“生态千岛”的独特姿态,更是为万千鸟类搭建起四季更迭的天堂,威宁草海湿地中越冬的黑颈鹤,雷公山林间的红腹锦鸡等等,这些物种共同守护着贵州生态系统微妙的平衡。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有珍稀的鸟类、兽类标本,不仅是自然科学的珍贵物证,更承载着贵州独特的生态记忆。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林麝标本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貉标本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鼬獾标本
兽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在繁殖方式上,除单孔类等少数卵生种类外,绝大多数为胎生哺乳;骨骼结构高度简化,配合发达的四肢肌肉,赋予其快速灵活的运动能力;表皮与真皮加厚,角质层发达,并演化出毛发、爪、蹄等复杂皮肤衍生物;具有完善的恒温调节机制,配合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以及功能完善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其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生态环境。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哺乳动物的进化优势。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隶属猴科仰鼻猴属,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极危(CR)等级,有“世界独生子”之称,仅分布于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黔金丝猴栖息于海拔1400-2100m下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经多年保护,数量趋于稳定,但仍需持续加强保护。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红腹锦鸡标本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红腹角雉标本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环颈雉标本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白颈长尾雉标本
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全身被覆羽毛,这些轻巧而坚韧的羽毛使其具有保温和飞行的功能。前肢特化为翼的结构,配合发达胸肌和胸骨龙骨突,构成高效的飞行器官系统。在取食器官方面,鸟类均演化出角质喙结构替代牙齿,这一特征与其多样化的食性密切相关。呼吸系统尤为特殊,其体内拥有气囊辅助呼吸,确保飞行时的高效气体交换。这些特征共同支持了鸟类卓越的飞行能力和广泛的生态适应性。中华沙秋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它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嘴和腿脚红色;雄鸭头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头顶的长羽后伸成双冠状,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
我馆即将在这个暑假推出“贵博微展”第二期——鸟兽标本展。经过精心筹备,我们的小生灵们已整装待发,不久将登场!它们不仅要揭秘喀斯特秘境里的生态密码,还会悄悄的告诉你许多贵州山林里的趣闻轶事,帷幕即将拉起,尽情期待这场自然与生命的演出!
文:谢莹盈